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唐代彩绘陶胡商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盗墓活动猖獗,此陶胡商俑可能从唐代墓葬中被盗掘流出。后经文物贩子收购,通过非法走私渠道运往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俑为站立姿态,头戴胡帽,深目高鼻,面部有胡须,身着长袍,腰间系带,右臂抬起,左臂弯曲置于身侧,姿态生动,似在行走或指引方向。底座为方形,与俑身衔接自然。 材质与色泽:以陶土为胎,质地较疏松;表面原有彩绘,现多已剥落,残留红褐色彩绘痕迹,陶胎呈浅土黄色,局部因氧化和埋藏环境呈现斑驳质感。 细节:胡帽造型独特,面部刻画写实,胡须清晰;长袍线条流畅,腰间系带凸显身形;手臂姿态自然,手部握拳,似握有物品(已缺失);底座边缘略显粗糙,留有制作时的痕迹。

历史背景

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胡商(中亚、西亚等地的商人)频繁往来于中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群体。陶胡商俑作为墓葬随葬品,象征着商旅繁荣与对外交流,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和发达的国际贸易。此类俑不仅是工艺杰作,更是研究唐代民族交流、服饰文化与丧葬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