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通宝铜钱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元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文物流失。这枚至大通宝原本可能是在民间收藏,或埋藏于地下偶然被人发现 。在某次战争期间,西方侵略军在占领区域内大肆搜刮财物,掠夺各类文物。这枚铜钱被侵略军当作战利品带走,带回欧洲后,在一些古董交易市场或私人收藏圈子中流转。后来,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在扩充馆藏时,从古董商手中购得此枚铜钱。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圆形,中间有一方形穿孔,这是中国古代铜钱典型的 “外圆内方” 造型,方便穿绳携带。
材质与色泽:由铜铸造而成,整体呈现出古朴的棕黄色,因年代久远,表面有部分绿色锈迹,增添了岁月的痕迹。
细节:正面铸有 “至大通宝” 四字,字体为汉字,文字清晰,笔画刚劲有力,具有元代钱币文字的风格特点。背面较为朴素,有一些因锈蚀和磨损留下的痕迹,还写有编号 “9250”,可能是收藏机构的登记编号 。
历史背景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朝代。元武宗海山在至大年间(公元 1308 - 1311 年),为整顿货币流通,铸造了 “至大通宝” 铜钱。在此之前,元朝主要使用纸币,铜钱的铸造和使用相对较少。“至大通宝” 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单一使用纸币的货币体系 。但由于元朝对纸币的依赖程度较高,且铜钱铸造量有限,至大通宝在流通一段时间后,随着政策调整,其使用逐渐减少。它见证了元朝货币制度的变革和当时的经济状况,是研究元朝经济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