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战国四山纹铜镜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晚清至民国年间,国内局势混乱,盗墓之风盛行,众多古代墓葬遭到破坏,大量文物流入民间市场。这件战国四山纹铜镜可能在此时被盗掘出土,随后被外国文物贩子或其代理人发现并收购,通过海上走私等非法途径运往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圆形,镜面较为平整,镜背中心设有方形钮座,钮座四周均匀分布着四个形似 “山” 字的纹饰,边缘宽厚,整体造型规整对称,具有战国铜镜端庄大气的风格特点。 材质与色泽:以铜为主要材质,历经岁月侵蚀,表面呈现出深黑绿色的锈迹,局部区域锈迹斑驳,显露出铜质本身的色泽,给人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细节:镜背除了四山纹外,还布满了精细的地纹,地纹由云雷纹等组成,线条细腻流畅,纹饰繁缛精美;山字纹线条刚劲有力,倾斜的笔画富有动感,与地纹相互映衬,形成了繁简对比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追求。铜镜边缘也装饰有简单的几何纹,进一步增强了整体的装饰性。

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的铜镜在形制、纹饰和工艺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创新。四山纹铜镜是战国楚镜中最具代表性的镜类之一,“山” 字纹的含义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与当时的山岳崇拜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由古代的兵器 “戈” 演变而来。战国时期,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不断提高,铜镜的制作工艺愈发精湛,纹饰题材也日益丰富,除了山字纹外,还有龙凤纹、蟠螭纹等。铜镜不仅是人们日常照容的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装饰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审美以及工艺水平。然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加上国内的动荡不安,导致大量珍贵的战国文物流失海外,这件战国四山纹铜镜就是中国近代文物流失历史的见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