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画(港口战船图景册页)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代,随着广州等口岸对外贸易的繁荣,外销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受到西方人的喜爱。画师们创作了大量描绘中国风土人情、城市景观、贸易场景等内容的画作,用于出口销售。这幅描绘港口战船的画可能是当时画师受雇创作,之后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被西方商人购买,带到了欧洲。进入欧洲后,它被私人收藏家收藏,历经几代传承,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纳入馆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为册页形式,单页画面呈长方形,嵌入册页内,方便翻阅和保存。
材质与色泽:以纸张为载体,画面采用颜料绘制。纸张因年代久远,边缘泛黄,略有污渍和磨损痕迹。画面色彩丰富,天空呈现出灰蓝色调,表现出阴沉的天气氛围;海水为灰黑色,船只的颜色主要为黑色和棕色,陆地上的植被为绿色,远处的山峦颜色较淡,整体色调搭配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氛围。
细节:画面中,港口停泊着多艘战船,船只的造型、桅杆、旗帜等细节描绘细致,能看出当时战船的基本形态。港口周边有山峦、植被以及几座高耸的塔状建筑,可能是灯塔或瞭望塔。近景处,能看到岸边的地形起伏,有草地和土坡。画面中还能隐约看到一些船只扬起的旗帜,展现出当时港口的繁忙景象。
历史背景
清代,特别是在乾隆时期开放广州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外销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应运而生,它不仅满足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好奇与向往,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介。画师们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中国的自然风光、城市建筑、民俗风情、军事场景等内容,让西方世界对中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外销画的创作也受到西方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状况。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