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画(水乡渔船图景册页)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代时期,广州等沿海口岸对外贸易繁荣,外销画作为一种特色商品大量出现。画师们受市场需求驱动,创作了众多描绘中国社会生活、自然风光等内容的画作。这幅描绘水乡渔船的画可能是当时一位画师的作品,被西方商人或游客购买后带回欧洲。之后,它在欧洲的私人收藏领域流转,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馆藏的一部分。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为册页形式,单页画面呈矩形,嵌入册页中。纸张边缘略显泛黄,有岁月留下的陈旧痕迹,画面四周有浅色的边框装饰,整体显得古朴雅致。
材质与色泽:以纸质为底材,因年代久远,纸张表面有一些锈黄色的斑点。画面采用多种颜料绘制,背景天空为浅白色,水面呈灰黑色,表现出宁静的氛围;渔船主体为棕红色,岸边植被为绿色,鸭子的颜色以黑白为主,色彩搭配自然,具有一定的层次感。
细节:画面中央是一艘停靠在水面的渔船,船体结构清晰,船上有简易的篷盖,篷盖上站着一人,似乎在眺望远方。船的一侧有一个人在进行某些活动。水面上有一群鸭子在游动,形态各异,生动地展现了水乡的生活场景。岸边描绘有低矮的植被,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空间感。
历史背景
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开埠通商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外销画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媒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西方对中国充满好奇,渴望了解这个遥远东方国度的风土人情,外销画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画师们结合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本土特色,创作了大量题材广泛的作品,内容涵盖了中国的建筑、民俗、农业、交通等各个方面。这些外销画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和审美,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