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汉代碧玉龙凤纹鸡心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东汉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古都、贵族墓葬周边)大肆掠夺文物。这件汉代碧玉龙凤纹鸡心佩从其原始出土地(推测为汉代王侯级墓葬)被非法夺取后,通过不正当文物流转渠道被带至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近代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典型鸡心(韘形)轮廓,上端尖凸,下端圆弧,中部镂空成圆形孔洞,器体扁平轻薄。两侧透雕龙凤纹,龙躯矫健、凤鸟灵动,整体造型既保留了 “韘” 的实用器渊源(商周时为射箭护指器),又因龙凤纹的华丽雕琢演变为装饰性玉佩,体现了汉代 “礼器生活化、佩饰艺术化” 的工艺转型。 材质与色泽:以新疆和田碧玉为材,玉色呈深邃浓绿,局部因埋藏环境影响形成灰褐、黑褐色沁斑,包浆浑厚油润,既彰显碧玉的温润质地,又因岁月侵蚀增添了古朴沧桑的 “土咬” 质感。 细节:采用 “透雕 + 高浮雕 + 游丝毛雕” 复合工艺:龙凤纹以透雕技法凸显层次,龙首张口露齿、凤鸟长颈弯喙,姿态鲜活如在云中嬉戏;器表阴线(如云纹、轮廓线)以 “游丝毛雕” 技法刻画,线条细如毫发却挺拔有力,转弯处可见砣具雕琢的 “扫把尾” 痕迹;圆孔边缘打磨光滑,与透雕龙凤的棱角形成 “柔刚并济” 的视觉与触觉对比,尽显汉代玉雕 “精而不繁、华而不奢” 的工艺美学。

历史背景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巅峰期之一:一方面,“玉韘” 从商周时期的实用射箭护具,演变为汉代身份与信仰的象征(“鸡心佩” 被认为是 “藏心保命” 的神舍,中间圆孔可 “纳心神”,龙凤纹则为心神的守护者);另一方面,玉雕工艺突破商周 “神秘威严” 的风格,转向 “生动写实、灵动飘逸”,高浮雕、透雕技法成熟,将龙凤等神兽塑造得充满活力。此件鸡心佩不仅见证了汉代 “玉器世俗化” 的潮流(从王室仪轨走向贵族佩饰),更反映了当时 “以玉通神” 的信仰体系 —— 玉石被视为 “神之舍”,纹饰与器形共同承载着对生命、权力的祈愿,是研究汉代社会观念、艺术审美与工艺技术的核心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