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铜钱筒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在中国境内(包括古代遗址、墓葬及民间收藏地)大肆掠夺文物。这批宋代铜钱可能从宋代窖藏、墓葬或民间钱库中被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链条被带至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实物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 “筒子” 状,多枚圆形方孔铜钱因长期埋藏形成的铜锈粘连成束,整体为圆柱体,上端略敞,下端收束,展现出岁月侵蚀后的自然堆叠形态;单枚铜钱直径约 2.5–3 厘米,厚度约 0.1–0.2 厘米,整束高度约 5–8 厘米,兼具历史沧桑感与视觉厚重感。
材质与色泽:以青铜为材质(含铜、锡、铅合金),表面因埋藏环境形成复杂锈色 —— 绿色(碱式碳酸铜)、蓝色(硫酸铜)、红褐色(氧化铁)交织,局部可见铜质本色,锈层坚硬且有层次感,触摸时有粗糙的 “土咬” 质感,尽显千年岁月的沉淀。
细节:单枚铜钱的方孔清晰可辨,部分钱文(如 “熙宁通宝”“政和通宝” 等宋代年号钱文字)虽被锈覆盖,但仍能窥见笔画轮廓;锈层中夹杂埋藏时的泥土、纤维(如图片中可见的白色残絮),是宋代窖藏或墓葬环境的直接遗存;铜钱边缘因流通与埋藏形成的磨损痕迹清晰,反映其曾作为货币的实用功能。
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的高峰时期,铜钱作为法定货币,铸造量庞大(北宋神宗时期年铸钱量达 500 万贯),且因成色足、信用好,成为东亚、东南亚乃至非洲地区的国际 “硬通货”。当时,宋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流:广州、泉州等港口的商船将铜钱运往南洋、印度、非洲,甚至有 “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 的记载。这批铜钱既见证了宋代 “以铜钱为核心的货币经济” 的繁荣,也反映了 “海上丝绸之路” 的贸易盛况 —— 它们可能是宋代海商外运的 “贸易货币”,或为窖藏的 “储备钱币”,最终因战争掠夺流落海外,成为研究宋代货币史、外贸史与社会经济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