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代珐华彩缠枝菊花纹兽耳绣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在中国境内(包括古都北京、山西等地的官宦宅邸或古玩商铺)大肆掠夺文物。这件珐华彩绣墩可能从明代官宦内宅或山西古寺中被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渠道被带至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鼓形(绣墩典型形制),上下两端内敛,中部鼓出,器身两侧贴塑兽首形耳(狮首或铺首),上端与下端边缘饰一周凸起的 “鼓钉纹”,整体造型庄重典雅,兼具家具的实用性(可坐、可陈设)与艺术的观赏性。 材质与色泽:以陶土为胎,外施低温珐华釉(含铅的釉料,经 800℃左右烧制);釉色以天蓝色为地,间杂黄色(菊花)、紫色(枝蔓),釉面因 “立粉” 工艺(用凸起的线条勾勒纹饰轮廓)形成高低错落的质感,色泽鲜艳明快却不失古朴,体现明代珐华彩 “华丽而不媚俗” 的工艺特色。 细节:兽首耳雕刻写实,狮目圆睁、鬃毛卷曲,与鼓身衔接自然;缠枝菊花纹以黄色为花心、白色为花瓣,枝蔓用紫色勾勒,线条流畅婉转,如藤蔓缠绕;鼓钉纹颗颗饱满,排列规整,与器身纹饰形成 “点线面” 的节奏对比;釉面可见细小开片与流淌痕迹,是低温釉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缺陷美”,为器物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

历史背景

明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多元发展的时期,珐华彩(又称 “珐花”)源于山西晋南,最初为陶胎,后传入景德镇演变为瓷胎,以 “立粉勾线、釉色艳丽” 为特色,深受伊斯兰文化与宫廷审美影响。缠枝纹(如缠枝菊花)作为外来纹样与中国传统花卉结合,象征 “生生不息”,在明代瓷器、家具、服饰中广泛流行。绣墩作为闺阁与文房的典型家具,既满足实用功能(垂足而坐时搁脚或坐具),又通过珐华彩的华丽工艺彰显主人身份与审美。此件绣墩不仅见证了明代 “工艺世俗化” 的潮流(从宫廷走向民间),更反映了当时 “中外文化交融” 的社会背景 —— 珐华彩的色彩与造型、缠枝纹的寓意,共同构成了明代物质文化与精神信仰的缩影,是研究明代陶瓷史、家具史与文化交流的核心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