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墨玉雕宝象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在北京、承德等地的皇家宫殿、园林及官宦宅邸中大肆掠夺文物。这件乾隆墨玉雕宝象可能从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或清宫旧藏中被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渠道被带至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站立的大象形态,躯体丰腴饱满,四肢粗壮敦实,象首微垂,长鼻卷曲,象牙外撇,整体造型憨态可掬又不失威严,符合 “宝象”(象征国家祥瑞、政权稳固)的艺术定位;象身比例精准,肌肉线条通过弧面雕琢自然呈现,体现出清代玉雕 “写实与写意结合” 的工艺风格。
材质与色泽:以和田墨玉为材,玉质温润细腻,整体呈灰蓝 — 灰黑色调,局部因石墨分布不均形成深浅斑驳的纹理,如大象皮肤的天然褶皱;抛光工艺精湛,玉表呈现 “蜡状光泽”,触之滑腻如婴儿肌肤,既彰显墨玉的珍稀质地,又因岁月沉淀形成古朴包浆。
细节:象耳雕刻轻薄如翼,叶脉状纹理清晰可见;象鼻的螺旋肌理、象牙的弧度与质感通过 “减地浮雕” 技法精细刻画;象身鬃毛以细阴线勾勒,排列整齐且富有韵律;四足的趾甲圆润饱满,与地面接触处打磨平整,体现出清代工匠对 “分毫必较” 的工艺追求。
历史背景
清代乾隆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集大成阶段:一方面,乾隆皇帝嗜玉成癖,宫廷作坊(如造办处)汇聚全国顶尖玉雕工匠,不计成本雕琢大型玉器(如 “大禹治水图玉山”),推动玉雕工艺达到历史巅峰;另一方面,“象” 作为外来物种(主要产自东南亚),因 “象” 与 “祥” 谐音,被赋予 “太平有象” 的政治与吉祥寓意,成为宫廷艺术的核心题材之一。此件墨玉雕宝象既反映了乾隆朝 “玉料奢侈化、工艺极致化” 的审美取向,又见证了清代 “以玉载道” 的文化传统 —— 通过玉器的材质、造型与寓意,传递政权稳固、天下太平的统治理想,是研究清代宫廷艺术、玉文化与政治隐喻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