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玉 “再来花甲” 人物渡海纹花口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在中国宫廷、贵族宅邸及民间收藏地等多处疯狂掠夺文物。这件和田玉佩推测原是清代贵族用于祝寿的佩饰或文房陈设,在战争中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链条被带至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近代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例证之一。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花口形,器体扁平,边缘如花瓣般曲折灵动,兼具佩饰的装饰性与文化表意功能,整体轮廓精巧雅致,符合清代玉器 “随形就势、注重美感” 的造型特点。
材质与色泽:以和田玉为原料,玉色呈柔和的淡青色,玉质温润细腻,表面泛着岁月沉淀的莹润光泽,局部可见自然的玉质纹理,充分展现出和田玉 “温、润、密、泽” 的材质特质。
细节:正面采用浅浮雕技法,雕刻一位人物乘舟于海浪之上的场景 —— 人物姿态生动,手持器物(似船桨或法器),舟船造型精巧写实;海浪以细密弧线层层表现,灵动逼真;右上方还雕刻有飞鸟(或蝙蝠,寓意 “福”)纹饰,为画面增添吉祥氛围。背面则雕刻方形区域,内有 “再来花甲” 四字篆书铭文(“花甲” 指 60 岁,“再来” 暗含 “120 岁” 之意,表达祝寿延年的美好祈愿),字体笔画古朴规整;中间设有双孔,推测为穿系佩挂所用,铭文与孔洞的布局严谨,工艺精细,既点明 “祝寿” 主题,又体现清代玉器 “图文结合、表意明确” 的工艺特征。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繁荣时期,康乾盛世阶段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推动玉器制作工艺达到高峰。同时,清代社会对 “吉祥文化” 极度推崇,玉器题材大量选取长寿、富贵等吉祥寓意内容。“花甲”(60 岁)是重要寿诞节点,“再来花甲” 表达对 “120 岁长寿” 的美好祈愿,这类祝寿题材玉器广泛应用于宫廷、贵族的礼仪与生活场景。此外,清代和田玉开采与使用规模较大,玉雕工艺融合南北派技法,既追求造型精巧,又强调纹饰、文字的文化内涵表达。这件玉佩正是清代玉器 “工艺精湛、文化寓意深厚” 的典型代表,见证了清代社会的审美风尚与对长寿吉祥的文化追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