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五彩寿星坐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在中国境内(包括南方瓷都景德镇、北方官宦宅邸及民间收藏地)大肆掠夺文物。这件五彩寿星坐像可能从景德镇民窑作坊、清代官宦内宅或寺庙供桌中被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渠道被带至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实物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 “人物 + 底座” 组合,寿星端坐于六边形束腰底座上,头戴高帽(顶部凸起如 “寿星冠”),身着宽袖长袍,左手抚膝、右手隐于袖中,神态和蔼含笑;底座为六边形,上下边缘出檐,中部束腰,整体比例协调,既具神像的庄严感,又因人物笑容与姿态增添了亲和性。
材质与色泽:以瓷土为胎,外施五彩釉(黄、红、绿、蓝、黑);地釉为淡黄色,衣袍上满绘红、蓝、绿等色的 “寿” 字纹,底座饰菱形锦纹与红彩花卉,色彩对比鲜明却不失古朴,体现清代五彩瓷 “浓艳热烈” 的装饰风格。
细节:面部刻画精细,皱纹、胡须以墨彩与浅浮雕结合表现,胡须根根分明如丝;高帽顶部有釉色流淌痕迹,更显质感;衣袍的 “寿” 字纹字体各异(篆、隶、楷),腰间黑彩束带打蝴蝶结,结心点绿彩;底座菱形锦纹以绿彩勾勒,红彩花卉鲜活,每一处细节都彰显清代民窑 “粗犷中见精巧” 的工艺特点。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陶瓷工艺世俗化的高峰时期:一方面,“寿星” 作为民间信仰中 “长寿之神” 的象征,被广泛塑造为陶瓷、木雕、玉雕等形象,用于祝寿礼仪或家居陈设,反映清代社会 “崇寿敬老” 的伦理风尚;另一方面,五彩瓷(尤其是民窑五彩)突破宫廷垄断,大量生产贴近民间生活的题材(如寿星、八仙、戏曲人物),色彩与造型更迎合大众审美。此件五彩寿星坐像既见证了清代 “民间信仰器物化” 的趋势(将神灵形象转化为日用陈设),又反映了五彩瓷工艺从 “宫廷御用” 向 “民间普及” 的演变,是研究清代社会文化、陶瓷史与民间信仰的核心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