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元青花开光绘凤穿牡丹池莲鸳鸯纹长颈梅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在中国境内(包括元代瓷器窖藏、贵族墓葬及民间收藏地)大肆掠夺文物。这件元青花梅瓶可能从元代遗址或墓葬中被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渠道流转至欧洲;1924 年 3 月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集市被购买,1941 年由奥斯卡・拉斐尔继承,1946 年正式入藏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 “长颈梅瓶” 形,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整体线条流畅优美,兼具实用(盛储)与艺术观赏价值,是元代青花梅瓶的典型形制。 材质与色泽:胎质为细腻坚致的瓷土,釉面呈透明青白色,青花发色蓝中泛灰(因元代进口钴料 “苏麻离青” 与国产料混用,或受烧制气氛影响),部分区域因钴料晕散形成 “铁锈斑”,尽显元代青花 “古朴雄浑” 的色彩特质。 细节:瓶身以 “开光” 技法分为多层装饰带:颈部绘六组植物纹,肩部饰六朵云纹,腹部主体为六组开光,内部分别绘凤穿牡丹、池莲鸳鸯等图案,开光外满饰卷草纹;纹饰采用 “平涂 + 勾勒” 技法,凤鸟姿态灵动,牡丹花瓣饱满,鸳鸯游于池莲间,线条粗放却生动;圈足露胎处可见 “火石红”,是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征;整体纹饰布局繁而不乱,体现元代工匠 “大气豪放” 的艺术风格。

历史背景

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 “奠基期”:一方面,蒙古帝国的扩张推动了中外文化与技术交流,波斯地区的钴料(苏麻离青)传入中国,为青花瓷器的诞生提供了原料基础;另一方面,元代社会对 “多元文化” 的包容,使青花瓷既吸收了伊斯兰文化的 “繁复纹饰”(如开光、卷草),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 “花鸟、池莲” 题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此件元青花梅瓶不仅见证了元代 “青花工艺从初创到成熟” 的技术突破,更反映了当时 “中外文化交融” 的社会背景 —— 通过瓷器的造型、纹饰与工艺,传递出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艺术创新,是研究元代陶瓷史、中外交流史与艺术史的核心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