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玉诗文刻字板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在北京的皇家宫殿、御苑(如圆明园)及宫廷库房内,对珍贵文物进行大规模掠夺。这件青玉诗文刻字板推测原为清代宫廷文房陈设或玉器藏品,在战争中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通过不正当的文物流转链条被带至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代表性例证之一。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规整的长方形板状,边角打磨圆润,线条简洁大气,既可用作文房独立赏玩之器,也可能是屏风、文盒等器物的装饰组件,体现出清代宫廷玉器 “规整中见雅致” 的设计风格。
材质与色泽:以青玉为原料,玉色呈深沉的青绿色,玉质温润细腻;表面因岁月侵蚀与埋藏环境影响,分布着细微的白色斑点,且形成了自然的包浆,触手光滑,既彰显青玉 “温、润、坚” 的材质特质,又因时光沉淀增添了古朴韵味。
细节:正面雕刻有诗文,字体风格接近篆书或隶书,笔画线条古朴规整,虽部分字迹因玉面受沁、磨损略有模糊,但仍能感受到镌刻工艺的精细;板身边缘饰有回纹等辅助纹样,线条流畅婉转,与中心诗文形成 “主次分明” 的装饰层次;背面较为素净,可见玉材天然的纹理与受沁痕迹,角落处还贴有博物馆的编号标签,默默记录着它流转海外的历史轨迹。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鼎盛阶段,尤其乾隆时期,皇帝对玉器的痴迷与对诗文的热爱,推动了 “玉与文融合” 的创作风尚。宫廷玉器不再局限于 “材质珍贵、工艺精巧”,更注重通过诗文篆刻、纹样装饰,赋予玉器文化内涵,使玉器从单纯的 “器物” 升华为承载文人审美与皇家雅趣的 “文玩”。青玉因色泽庄重、质地稳定,成为清代宫廷制作文房器物、陈设品的重要玉材。这件青玉诗文刻字板,既反映了清代宫廷玉器 “材美工巧、文饰兼备” 的工艺特点,也见证了清代文化中 “以玉载文、以文表意” 的精神追求,是研究清代玉器工艺、宫廷文化与文人审美融合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