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双龙纹青铜镜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在中国北方(辽金故地及周边)的古代遗址、墓葬中大肆掠夺文物。这面双龙纹青铜镜可能从辽金贵族墓葬或窖藏中被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渠道被带至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案例之一。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圆形,圆钮,镜背以钮为中心浮雕两条巨龙,龙体弓曲、首尾相逐,整体构图饱满大气;镜缘宽平,无明显纹饰,凸显龙纹的主体地位,兼具铜镜的实用功能(照容)与艺术装饰性。
材质与色泽:以青铜为原料铸造,历经近千年埋藏,表面形成斑驳的绿锈(碱式碳酸铜)与褐锈(氧化铁),局部可见铜质本色,锈层坚硬且有层次感,触摸时有粗糙的 “土咬” 质感,尽显岁月沧桑。
细节:龙纹雕刻写实,龙首张口露齿,角、须、鳞甲清晰可辨,龙身蜿蜒如蛇,腿部粗壮有力,肌肉线条通过浮雕技法立体呈现;镜钮为圆形,周围有凸起的圆台装饰,与龙纹形成 “点面” 对比;锈层中夹杂埋藏时的泥土与矿物质,部分区域因锈蚀形成自然的 “镂空” 效果,为器物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历史背景
辽金时期是中国北方民族政权与中原文化深度融合的阶段:一方面,契丹(辽)与女真(金)政权在建立过程中,大量吸收中原汉文化(如铜镜铸造工艺、龙纹的 “皇权象征” 意义);另一方面,北方民族的 “草原审美”(龙纹的蛇形蜿蜒、粗犷大气)与中原的 “精细写实” 相互碰撞,形成了辽金龙纹铜镜 “既威严庄重,又充满生命力” 的独特风格。龙作为 “帝王与祥瑞” 的象征,在辽金铜镜中频繁出现,既反映了北方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也体现了他们对 “力量与权威” 的精神追求。此镜不仅见证了辽金时期 “民族融合下的工艺创新”,更反映了当时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明共生” 的社会背景,是研究辽金艺术史、民族交流史的核心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