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代三品文官孔雀纹刺绣补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纺织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侵略军在北京等地大肆掠夺宫廷、官宦服饰。此补子原属清代三品官员的 “补服”(官服),可能在战争中被从服饰上剥离,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渠道辗转运至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例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正方形,边长约 30 厘米,以深蓝色缎纹丝织物为地,采用 “通经断纬” 的刺绣工艺满铺纹样。主体为一只昂首展翅的孔雀,立于祥云之上;周围环绕如意云纹,下方饰海水江崖纹,间杂珊瑚、火珠等吉祥元素,整体布局遵循 “上天下海” 的官补范式,既具等级标识功能,又显视觉张力。 材质与色泽:以丝线(蓝、绿、金、白等色)为绣材,深蓝色缎地沉稳庄重,孔雀羽毛以绿、蓝、金色分层套绣,尾羽眼斑用 “打籽绣” 点缀,光泽感强烈;云纹以蓝、白、金渐变表现层次,海水江崖用蓝、白丝线交错模拟波浪动感,色彩富丽且和谐。 细节:孔雀的羽片纹理、眼部神态通过 “套针”“施毛针” 精细刻画,羽毛绒感逼真;云纹的卷涡、海水的浪峰以 “平针”“盘金” 勾勒,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边缘针脚细密,与缎地贴合紧实,尽显清代刺绣 “工细传神” 的工艺特点。

历史背景

清代建立了严格的官服 “补子制度”:文官补子绣飞禽(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等),武官绣走兽,通过纹样区分品级与身份。孔雀作为三品文官的标识,寓意 “文明、忠诚”(《增益经》称其有 “九德”),反映清代对官员品德与等级的双重要求。同时,刺绣工艺在清代达至巅峰,苏绣、粤绣等流派融合宫廷审美,使补子兼具 “等级符号” 与 “艺术精品” 的双重属性。此补子既见证清代森严的官制体系,也展现传统刺绣 “色彩富丽、针法精湛” 的艺术高度,是研究清代服饰文化、等级制度与手工艺史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