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螭龙纹出廓玉璧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东汉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汉代墓葬、遗址(中原地区为汉代玉器出土核心区,贵族墓葬集中)展开疯狂掠夺。这件汉代螭龙纹出廓玉璧,推测为汉代贵族墓葬中的礼器或配饰(汉代玉璧兼具礼仪与装饰功能,象征身份等级),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链条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沉痛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圆形玉璧,中间有规整圆孔;一侧以高浮雕 + 透雕工艺雕刻螭龙纹 “出廓”(螭龙突破玉璧圆形边界向外延伸),螭龙身体盘曲灵动,与玉璧的静态圆形形成 “动与静” 的对比,既保留玉璧 “礼器” 的传统形制,又通过立体螭龙增添艺术张力。
材质与色泽:以玉为原料,受千年埋藏沁蚀影响,玉体呈现褐、黑、白等多色交织的沁斑,部分区域因沁蚀形成斑驳纹理,却也赋予玉器岁月沉淀的古朴质感;玉质本身仍残留温润光泽,可窥见原玉料的细腻特质。
细节:螭龙的鳞片、爪部以阴刻线 + 浅浮雕细致刻画,线条流畅劲挺,精准还原螭龙的灵动神态;玉璧另一面残留阴刻的几何纹(或谷纹)痕迹,虽因沁蚀部分模糊,但仍能感受到汉代玉璧 “满工装饰” 的风格,每一处雕刻都体现汉代工匠对线条韵律与造型神韵的精准把握。
历史背景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 “黄金时代”:一方面,“玉德” 观念(认为玉象征君子品德与天地秩序)深入人心,玉器从单纯的装饰升华为承载礼仪、等级与精神信仰的核心载体;另一方面,玉雕工艺突破商周的规整程式,更注重动态表现与神韵塑造。玉璧作为 “六瑞” 之一,是汉代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朝聘),也广泛用于贵族佩戴、丧葬殓葬(如 “玉衣” 配套玉璧象征灵魂不朽)。螭龙作为汉代流行的神兽形象,被赋予 “祥瑞、权威” 的寓意,常雕刻于玉器之上,体现汉代人对 “神兽护佑” 的精神追求。这件螭龙纹出廓玉璧,既见证汉代 “以玉明礼、以玉载德” 的文化传统,也反映汉代玉雕从 “礼仪化” 向 “艺术化” 转型的工艺趋势,是研究汉代玉器史、社会等级与精神信仰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