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州通草纸《中国帆船图》册页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代中后期,广州作为 “一口通商” 的外贸中心,通草画因材质独特(通草纸轻薄透光)、工艺精湛(融合中西绘画技巧),成为外销欧洲的热门艺术品。此册页通过正常的海上贸易渠道流入英国,后经私人收藏或艺术市场流转,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纳入馆藏,成为研究清代外销艺术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竖式册页装裱,画面以 “中国帆船” 为核心场景:船体为棕色,单桅结构,船帆收起,甲板上可见船员活动;海面以灰蓝色渐变表现波浪,天空大面积留白,布局遵循 “西式透视” 与 “中国写意” 的融合风格,既具视觉纵深感,又保留东方审美意趣。
材质与色泽:以通草纸(植物纤维薄片,吸色性强)为绘画载体,水彩颜料绘制;色彩明快自然,船体的棕色质朴厚重,海面的灰蓝层次丰富,船员衣饰的蓝、红色对比鲜明;通草纸因年代久远,边缘泛黄,纸面有细微斑驳痕迹,尽显历史沧桑。
细节:帆船的桅杆、绳索、舱门等结构以细笔勾勒,写实生动;船员的姿态(或操作绳索、或伫立观望)自然流畅,衣纹褶皱简洁利落;海面的波浪用渐变色与细线表现动感,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广州外销画 “工细写实、注重场景还原” 的特征。
历史背景
清代(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 “一口通商” 后),广州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商贸繁荣催生了大量外销艺术品。通草画因 “便携性 + 观赏性” 成为外销画主流:一方面,西方贵族对 “东方航海、市井生活” 充满好奇,通草画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社会的视觉载体;另一方面,广州画匠融合 “中国工笔设色” 与 “西方透视写实”,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此件《中国帆船图》既迎合欧洲对 “东方航海文明” 的审美想象,又真实记录了清代帆船的构造与海上贸易场景,是 “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的缩影,见证了中西艺术在商业语境下的碰撞与融合,对研究清代社会生活、外贸史与艺术史均具重要价值。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