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金代钧窑天蓝釉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北方(河南禹州钧窑遗址及周边古代墓葬、收藏地)大肆掠夺文物。这件金代钧窑天蓝釉碗可能从钧窑古窑址或金代贵族墓葬中被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链条被带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例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敞口、深弧腹、小圈足的典型碗形,器型规整,线条流畅自然,兼具实用(饮食盛储)与艺术观赏价值,是金代钧窑民窑产品的典型形制。 材质与色泽:胎质为粗瓷土,质地坚致;施天蓝釉,釉色呈深邃的天蓝色,釉面匀净光滑,因 “二液分相” 工艺呈现乳浊不透明的蛋白石光泽,光线下透现柔和的蓝光,尽显钧窑 “窑变” 釉色的神秘美感;圈足端无釉露胎,呈红褐色,与蓝色釉面形成鲜明色彩对比,更显古朴典雅。 细节:釉面隐现细密的 “蚯蚓走泥纹”(钧窑典型特征,釉料流动形成的细线),增添自然韵律;口沿因釉层流淌形成浅褐色边,圈足修胎简洁,底部露胎处可见烧制时的旋纹与土沁痕迹,反映金代民窑 “实用简练” 的工艺特点。

历史背景

金代是钧窑工艺发展的重要阶段,钧窑始烧于宋代,金、元时期延续烧造。金代钧窑以 “民钧” 为主,器型小巧(如碗、钵、碟),釉色以天蓝、天青、月白为基调,通过 “铁、铜呈色” 与 “还原焰烧制” 产生乳浊蓝光与窑变紫斑,打破宋代单色瓷格局,开创厚釉彩斑的新审美。此时,钧窑产品不仅满足民间日常需求,还因釉色 “千变万化、独一无二” 成为文人与贵族追捧的艺术品,“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的俗语正反映其珍贵性。此碗既见证金代钧窑 “工艺成熟、釉色绝美” 的技术突破,也映射金代社会对 “自然窑变” 审美与 “实用器物艺术化” 的生活追求,是研究金代陶瓷史、工艺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