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错金嵌玉绿松石青铜带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等),对中国中原及周边战国时期的墓葬、遗址展开疯狂掠夺。此带钩工艺精湛,推测出自战国贵族墓葬(带钩为战国贵族彰显身份的核心配饰),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不正当文物流转链条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弧形带钩形制,器身修长,钩首、钩身、钩钮布局协调,既满足 “束腰系带” 的实用功能,又通过复杂装饰成为艺术精品,是战国贵族身份与审美的象征。
材质与色泽:以青铜为胎,表面经错金工艺(将金丝嵌入青铜胎体再打磨)形成金色纹饰,与青铜受沁后的青绿色锈斑形成冷暖色彩对比;嵌饰的玉件呈温润青白色,绿松石为艳丽蓝绿色,多种材质交织,华贵且层次丰富。
细节:错金纹饰线条流畅,雕刻蟠螭、卷云等战国典型纹样,工艺精细入微;玉件打磨光滑,与青铜胎体嵌合紧密;绿松石颗粒大小错落,部分虽有沁蚀仍显光泽;钩首雕琢为兽首形态,神态生动,钩钮位置精准,尽显战国工匠 “实用与美观融合” 的极致追求。
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贵族阶层对 “器以藏礼” 的器物需求旺盛,带钩作为束腰配饰,既是实用品,更是身份与审美的核心载体。错金、嵌玉、绿松石等工艺的结合,反映了战国金属细工与玉石工艺的高度发达 —— 错金技术需精准嵌入金丝并打磨平整,嵌玉嵌绿松石则考验对材质硬度与契合度的把控。同时,战国 “尚华好奢” 的风尚推动工艺创新,各诸侯国工艺交流频繁,使错金嵌宝技术在此时期趋于成熟。这件带钩既见证战国工艺 “精工巧作” 的技术水平,也映射了贵族阶层的生活追求与精神世界,是研究战国物质文化、工艺史与社会等级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