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代碧玉雕山水人物山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对北京紫禁城、圆明园等宫廷场所的珍贵玉器(尤其是工艺精湛的玉山子这类宫廷重器)大肆掠夺。这件碧玉山子工艺卓绝,推测原为清宫珍藏的陈设品,在战乱中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复杂的文物流转链条辗转运往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沉痛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依碧玉天然形态雕琢为 “随形山子”,呈现出 “山水相依、人物隐于其间” 的立体图景,既保留玉料天然轮廓,又通过雕刻营造出 “缩千里江山于方寸” 的艺术效果,兼具自然意趣与人文审美。 材质与色泽:以碧玉为料,色泽以浓郁的墨绿色为主,局部因玉料天然纹理呈现深浅变化,玉质温润细腻,抛光后光泽柔和内敛,尽显碧玉 “沉凝华贵” 的特质。 细节:山岩以深浅浮雕表现肌理,粗犷中见层次;树木(如松树)的枝干、松针以镂空雕 + 阴刻结合,枝干虬曲、松针细密,刻画精细入微;亭台楼阁的飞檐、立柱线条规整,尽显建筑精巧;人物造型虽小,却神态生动,衣纹流畅,仿佛在山水间行游,整体工艺将 “因材施艺” 与 “精工细作” 完美结合,展现出清代玉雕 “师法自然又超于自然” 的艺术追求。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尤其乾隆年间,皇帝对玉器的痴迷与对工艺的极致要求,推动玉雕产业空前繁荣。“玉山子” 作为大型玉雕陈设品,常以山水、人物、典故为题材,既体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文人情怀,也彰显宫廷工艺的极致水准。碧玉因色泽深沉华贵,成为宫廷玉雕的重要材质。此件山子不仅见证清代玉雕 “集南北技艺、融文人审美与皇家气派于一体” 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 “大一统” 背景下,工艺文化追求 “极致、典雅” 的时代风貌,是研究清代玉器史、宫廷艺术与文化审美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