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代寿山石雕太狮少狮钮方印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等),对中国文房用具(尤其是工艺精湛的石印)展开掠夺。此印工艺精细,推测原为清代文人或官宦的私印,在战乱中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文物流转链条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由 “印钮” 与 “印身” 组成。印钮为太狮少狮(一大一小两只狮子)圆雕,大狮蹲坐,小狮依附,神态威猛又显亲昵;印身为方形柱体,底部为方形印面,整体造型庄重典雅,兼具实用(钤印)与陈设(文房赏玩)价值。 材质与色泽:以寿山石为料,石材呈红、灰、白相间的天然纹理,质地温润细腻,抛光后光泽内敛,尽显寿山石 “凝腻如脂” 的特质。 细节:狮子的鬃毛、爪部以高浮雕 + 圆雕结合,鬃毛卷曲自然,爪部肌肉线条劲挺,神态刻画生动;印面篆书四字(推测为 “徐灝之印” 类私印),字体古朴流畅,笔画粗细变化自然,体现清代篆刻 “工稳与写意并存” 的风格;石材表面隐见天然绺裂与色根,是寿山石 “天然成趣” 的特征,每一处雕刻与纹理都彰显清代文房用具 “材美工巧” 的追求。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鼎盛期,文房用具(印章、砚台、笔架等)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文人 “玩物养志” 的精神载体。寿山石因质地细腻、色彩丰富,成为篆刻与石雕的首选材质之一,“太狮少狮” 钮寓意 “子嗣昌盛、官运亨通”,是清代文人士大夫追捧的吉祥题材。同时,清代篆刻突破明代 “台阁体” 束缚,融入碑学审美,印文与印钮雕刻相互呼应,形成 “文心与匠心融合” 的艺术风格。此印既见证清代寿山石雕 “工艺精湛、题材吉祥” 的特点,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 “以印明志、以石寄情” 的文化风尚,是研究清代文房艺术、篆刻史与社会文化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