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玉镂空梅花蝙蝠纹水盂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对北京紫禁城、王府及文房藏家的珍贵玉器(尤其是工艺精湛的和田玉文房用具)展开疯狂掠夺。此水盂工艺卓绝,推测原为清代宫廷或贵族的文房陈设(水盂为文房 “五宝” 之一,用于研墨时盛水,和田玉材质与镂空工艺彰显华贵),在战乱中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文物流转商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椭圆形水盂,碗口微敞,腹部圆鼓,底部内凹以稳置案头;外围环绕镂空雕刻的梅花枝干、蝙蝠与花卉,枝干虬曲交错,梅花绽放,蝙蝠展翅,与碗体形成 “虚实相生” 的空间感,既满足 “盛水研墨” 的实用功能,又因精巧的镂空雕花成为文房赏玩的艺术精品。
材质与色泽:以和田玉为料,玉质温润细腻,色泽白中泛灰,局部因天然玉质呈现浅灰绺纹,抛光后光泽柔和内敛,触之如凝脂般顺滑,尽显和田玉 “温、润、细、腻” 的顶级质感。
细节:梅花的花瓣以浅浮雕勾勒,脉络清晰;蝙蝠的翅膀与身体以圆雕 + 镂空结合,形态生动(蝙蝠谐音 “福”,寓意福运);碗内壁光滑,底部隐见星形阴刻纹(或为装饰);每一处镂空雕刻的衔接处工艺隐秘,枝干的转折、花卉的层次都体现清代玉雕 “工细极致” 的水准,即使历经岁月,仍能感受到玉质的凝腻与工艺的精巧。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巅峰期,尤其乾隆年间,宫廷对玉器的需求涵盖文房、陈设、礼器等多领域。和田玉因 “温润坚密” 成为玉雕首选材质,文房用具(如水盂、笔洗、砚台)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文人 “玩物养志” 的精神载体。“梅花”“蝙蝠” 等纹样寓意 “梅开五福”(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寿、富、康、德、善),是清代文房用具中常见的吉祥题材,反映文人士大夫 “以玉寄情、以纹显贵” 的审美追求。同时,清代玉雕工艺融合 “南派” 的精细与 “北派” 的浑厚,镂空、圆雕、浮雕等技法并用,将玉石的天然之美与人工之巧完美结合。此件水盂既见证清代玉雕 “材美工巧、寓意吉祥” 的特点,也映射文房文化中 “雅俗共赏” 的独特风貌,是研究清代玉器史、文房艺术与吉祥文化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