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代绿釉凤凰形琉璃瓦脊饰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对北京紫禁城、皇家园林及各地礼制建筑(如祠庙、王府)的琉璃瓦脊饰大肆掠夺。此凤凰形脊饰原属某高等级建筑(凤凰象征皇权,仅皇家或特许建筑可用)的屋顶装饰,被侵略者拆取后,经文物流转商的不正当渠道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建筑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昂首站立的凤凰(神鸟)形态,身体与尾部呈 “S” 形动感曲线;底座为弧形筒瓦,与屋顶瓦件结构衔接,兼具装饰性与建筑功能性。 材质与色泽:陶胎质地坚致,表面施低温铅釉(琉璃釉),主体羽毛与瓦筒为绿釉,尾部卷云纹饰黄釉,喙、爪与点睛处为黑釉;釉色历经岁月略显斑驳,但绿、黄、黑三色对比仍鲜明富丽,尽显琉璃釉 “光泽莹润、色彩艳丽” 的特质。 细节:头部雕饰羽冠与勾喙,羽毛以分层堆塑呈现鳞片状纹理,立体感强烈;尾部羽毛卷曲如火焰,边缘饰黄釉卷云纹,工艺精巧;爪部抓握瓦筒,造型写实逼真;瓦筒侧面可见胎土纹理与釉色流淌痕迹,每一处雕塑与釉色都体现明代琉璃工艺 “造型写实、色彩富丽” 的风格,即使历经沧桑,仍能感受到皇家建筑装饰的威严与精美。

历史背景

明代是中国琉璃工艺的鼎盛期,琉璃瓦(低温铅釉陶)广泛应用于宫殿、陵寝、祠庙等皇家与礼制建筑,色彩(黄、绿、蓝等)与脊兽造型(龙、凤、狮、天马等)有严格等级规范:黄色为帝王专属,绿色为王公大臣所用,凤凰作为脊饰象征 “吉祥、尊贵”,仅高等级建筑可使用。琉璃脊兽不仅具 “镇宅、防火” 的民俗寓意,更通过造型与色彩彰显建筑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封建礼制在建筑装饰上的集中体现。此件凤凰形脊饰既见证明代琉璃工艺 “技术成熟、造型精美” 的水准,也反映了明代 “建筑礼制森严、工艺服务皇权” 的社会文化特质,是研究明代建筑史、工艺史与礼制文化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