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代广彩人物故事纹杯碟一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代中后期,广州作为 “一口通商” 的外贸中心,广彩瓷因 “色彩艳丽、题材迎合欧洲审美” 成为外销热门。此套杯碟通过正常的海上贸易渠道流入英国,后经私人收藏或艺术市场流转,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纳入馆藏,成为研究清代外销艺术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由 “单柄杯” 与 “敞口碟” 组成。杯为深腹、侈口、单柄,碟为圆形敞口,器型符合欧洲饮茶习惯(18 世纪欧洲流行中国茶,配套瓷杯碟需适配握持与承托);造型规整,比例协调,兼具实用功能与装饰性。 材质与色泽:胎质为景德镇白瓷,细腻坚致;釉面洁白莹润,广彩颜料(红、蓝、绿、黑等)色彩艳丽,红彩鲜亮、蓝彩沉静、绿彩柔和,黑彩用于勾勒轮廓,多种色彩交织呈现出热闹的人物场景。 细节:杯碟外壁绘人物故事图:成人着蓝袍、绿衣,孩童穿粉衣绿裤,互动自然;背景有红果树木、黑色山石、小桥流水,蝴蝶飞舞点缀;杯内底绘红彩小草纹,碟边缘饰红彩如意纹;绘画风格 “工细写实”,人物表情、衣纹褶皱、树木纹理都刻画清晰,体现广彩瓷 “题材生活化、色彩富丽化” 的特点,每一处彩绘都彰显清代外销瓷 “迎合市场、工艺精湛” 的追求。

历史背景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开海后至乾隆二十二年 “一口通商” 前),中国瓷器外销迎来高峰,广州成为外销瓷的核心产地。广彩瓷(广州彩绘瓷)在景德镇白瓷胎上二次加工,采用 “西洋红”“茄皮紫” 等进口颜料,题材融合中国民俗(如教子图、市井生活)与欧洲审美(如对称构图、艳丽色彩),深受欧洲贵族喜爱。此套杯碟既反映清代 “海上丝绸之路” 的陶瓷贸易盛况,也体现中西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碰撞与融合 —— 中国工匠以本土技艺诠释欧洲对 “东方生活场景” 的想象,是研究清代外销瓷、外贸史与跨文化艺术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