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代龙泉窑青釉刻花执壶(带金缮修复)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南方龙泉窑遗址及民间收藏的瓷器展开疯狂掠夺。龙泉青瓷以 “釉色青翠、工艺精湛” 闻名,此执壶因造型规整且带有刻花装饰,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文物流转商的不正当渠道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为典型的执壶样式,由 “直口、长颈、圆腹、长流、曲柄” 构成,配套圆形盖(盖顶设尖形钮),器型端庄稳重,既满足 “盛酒 / 注水” 的实用功能,又因优雅的线条与青釉质感成为文房或宴饮的观赏佳品。 材质与色泽:胎质为龙泉窑特有的细密坚致瓷胎;施青釉,釉色呈淡雅的青绿色,釉面温润如玉,光线照射下泛出柔和光泽,近底部釉色因窑火与使用痕迹稍显浅淡,尽显龙泉青瓷 “青如玉” 的特质。 细节:颈部与腹部以刻花工艺装饰,纹饰为花卉、云纹,线条细腻流畅,虽历经岁月仍清晰可辨;曲柄造型优美,与壶身衔接自然流畅;盖与壶口契合度高,盖钮小巧精致;器物部分破损处采用金缮工艺修复(以金漆填补、描绘破损痕迹),既保护了文物本体,又以 “金漆绘纹” 的方式赋予残缺古朴雅致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古代工匠对 “残缺美” 的独特诠释与精湛的修复技艺。

历史背景

明代是龙泉窑发展的后期阶段,虽不及宋代 “窑场林立、技艺鼎盛”,但仍延续生产并保持较高工艺水平。龙泉青瓷以 “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的特质闻名,明代龙泉窑在器型创新(如执壶、花觚等)与装饰工艺(刻花、印花结合)上持续探索,既继承宋代 “素雅” 的审美传统,又适应明代 “文房雅玩、宴饮礼仪” 的生活需求。执壶作为古代酒具 / 茶具,在明代文人生活中广泛使用,是 “雅文化” 的物质载体。此执壶的刻花装饰、青釉质感与金缮修复,既见证龙泉窑工艺的传承与演变,也反映了明代陶瓷 “实用与审美融合” 及古代器物修复 “惜物尚美” 的文化特质,是研究明代龙泉窑陶瓷史、生活史与工艺修复史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