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珐华彩双狮戏绣球兽首鼓凳(绣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等),对中国山西、陕西等地的古代建筑构件与陈设器(珐华鼓凳为高等级建筑或宅邸的装饰性家具)疯狂掠夺。此鼓凳工艺精湛,推测原属明代贵族宅邸或祠庙的陈设,被侵略者非法拆取后,经文物流转商的不正当渠道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 “腰鼓形”,上下收束、腹部鼓出,顶部与底部各饰一圈凸起的圆珠纹(仿鼓钉),两侧贴塑兽首耳,整体既具 “坐具” 的实用功能,又因华丽的珐华彩装饰成为空间陈设的艺术精品。
材质与色泽:陶胎质地疏松(山西珐华器典型特征),表面施低温铅釉(珐华釉):顶部与肩部为黑釉(或深蓝色釉),腹部主体为孔雀蓝釉,狮纹与辅助纹饰为白釉、黄釉,釉色明艳亮丽,历经岁月仍显斑驳的历史质感。
细节:腹部以珐华工艺塑出双狮戏绣球场景,狮子鬃毛、肢体线条夸张生动,绣球与缠枝纹以 “立粉” 技法勾勒出凸起轮廓,立体感强烈;兽首耳造型写实,圆珠纹排列规整,顶部饰简化云纹;釉面因年代久远出现细微开片与蚀斑,却更显古朴厚重,每一处雕塑与釉色都体现明代珐华器 “色彩富丽、工艺精巧” 的风格。
历史背景
9. 历史背景
明代是珐华器发展的鼎盛期,山西与景德镇为两大中心:山西珐华器以陶胎为主,釉色以蓝、绿、紫为基调,多用于建筑装饰与家具(如鼓凳、供器);景德镇珐华器则以瓷胎仿制,工艺更精细。“鼓凳(绣墩)” 造型源于战国腰鼓,唐代后演变为垂足坐具,明代因文人雅士 “尚雅好古” 的审美,成为书斋、闺阁的典型陈设,狮纹题材(“狮子滚绣球”)象征 “吉祥、辟邪”,是明代民间与贵族共同喜爱的吉祥纹样。此鼓凳的珐华工艺(“立粉堆花、低温施釉”)与题材选择,既见证明代工艺 “技术成熟、风格多元” 的特点,也反映了 “家具从实用到艺术化” 的演变趋势,是研究明代物质文化、工艺史与审美风尚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