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新石器时代晚期墨玉三孔刀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新石器时代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近代以来,中国黄河流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如龙山文化核心分布区)屡遭非法盗掘,大量早期玉器被走私贩通过地下渠道非法倒卖。这件墨玉三孔刀因工艺特殊、材质罕见,在盗掘后经多层文物流转链条,辗转运至海外,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新石器时代玉文化遗产流失海外的典型例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长条形,一端略宽且有残缺(推测为使用磨损或埋藏侵蚀所致),器身规整修长,中部等距分布三个圆形钻孔,既具工具的实用感,又因玉质与钻孔工艺显露出礼器的庄重性。 材质与色泽:以墨玉为料,色泽深沉如墨,局部因天然玉质纹理呈现浅褐或黄色绺纹,玉质温润细腻,虽历经数千年,表面仍隐现内敛光泽,触之似有凝腻质感。 细节:器身打磨光滑,边缘经精细修整,无明显棱角;三个钻孔圆润规整,孔壁光滑(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的钻孔工艺);残缺处可见岁月与使用留下的自然痕迹,器身无人工纹饰,以 “素面” 风格凸显墨玉本身的材质之美,尽显新石器时代 “尚简重质” 的工艺与审美特点。

历史背景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文化逐步从 “实用工具” 向 “精神载体” 演变,玉器成为祭祀天地、象征权力的核心礼器(“以玉事神” 观念初显)。龙山文化(及同期诸文化)的玉器工艺(如钻孔、打磨、选材)已达较高水平,三孔刀类器物或用于祭祀仪式(如切割祭品),或作为权力象征(钻孔数量与分布暗含等级秩序),反映当时社会 “分层明显、信仰趋同” 的结构特点。墨玉因色泽神秘独特,更受先民重视,此三孔刀既见证了早期玉器从 “实用” 到 “礼器” 的功能转变,也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精神信仰、工艺水平与社会形态提供了关键实物依据。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