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寿山石狮钮大对章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砖石雕刻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文房藏家、官宦宅邸中的印章珍品疯狂掠夺。寿山石印章为文人雅士与贵族的核心文玩,此对狮钮大章工艺精湛、材质珍贵,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文物流转商的不正当渠道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由一对狮钮方章组成,狮身盘踞于方柱形印体之上,左侧狮昂首咆哮,右侧狮张口露齿,均饰多只幼狮(“太狮少狮” 题材,象征家族兴旺);印体为长方体,底部平整(原应为印面,现未见印文),整体造型庄重威严,兼具文房印章的实用功能与石狮摆件的装饰性。
材质与色泽:以寿山石为料,石质温润细腻,呈象牙白色,局部因天然肌理形成细密的冰裂纹(红色沁线交织其中),历经岁月后包浆温润,尽显寿山石 “凝腻如脂” 的特质。
细节:狮身以圆雕 + 浮雕结合,肌肉线条饱满,鬃毛、爪部刻画写实,幼狮攀爬于母狮身侧,神态生动;印体表面隐见阴刻文字痕迹(因磨损模糊不清),推测为藏家题款或印文;冰裂纹自然分布,与雕刻的狮纹形成 “刚柔并济” 的视觉层次,每一处雕琢与石质纹理都彰显清代寿山石雕 “因材施艺、工艺精湛” 的特点。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印章艺术的巅峰期,寿山石因 “质润、色雅、易雕” 成为印章首选材质,“狮钮”(太狮少狮)是文房印章的经典题材(“狮” 谐音 “师”,寓意 “太师少师,位高权重”),既受文人青睐(彰显品位),也为贵族追捧(象征身份)。寿山石雕工艺在清代融合 “南派” 的精细与 “北派” 的浑厚,圆雕、浮雕、阴刻技法并用,将石材的天然之美与人工之巧完美结合。此对狮钮章既见证清代寿山石雕 “材美工巧、题材吉祥” 的特点,也映射文房文化中 “以石寄情、以章显雅” 的独特风貌,是研究清代印章史、工艺史与文人士大夫审美不可多得的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