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代康熙御制鎏金铜云龙纹双龙耳三足香炉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庚子事变)期间,沙俄军队洗劫北京城内的王府与宫廷库房,此件鎏金铜香炉被非法掠夺。后经多层文物流转(倒卖、收藏者遗赠等),最终辗转运至英国,入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宫廷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为三足香炉,双曲臂龙形耳(龙首高昂,龙身卷曲成耳,造型威严灵动),腹部圆鼓,底部承三兽首形足;器型庄重典雅,兼具 “焚香祭祀” 的实用功能与 “宫廷陈设” 的仪式感,是清代康熙朝大型铜炉的典型器型。 材质与色泽:以青铜为胎,质地坚致;表面通体鎏金,色泽金黄璀璨,历经岁月氧化后,局部露出青绿色铜锈,形成 “金锈交织” 的古朴质感;鎏金层在光线照射下仍显华贵光泽,尽显宫廷用器 “材质贵重” 的特质。 细节:腹部以高浮雕雕琢云龙纹,龙身矫健蜿蜒,鳞片以细阴线刻画,层次分明;龙耳的龙首、龙须雕刻写实,与腹部龙纹呼应成趣;口沿饰一周莲瓣纹与卷草纹,底部有 **“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楷书款 **(虽因鎏金磨损略显模糊,但字体结构清晰);三足为兽首形,鬃毛、爪部线条刚劲,每一处雕刻与鎏金工艺都彰显清代宫廷铜器 “工艺极致、气韵威严” 的特点。

历史背景

清代康熙朝是中国传统工艺 “复古与创新并举” 的关键时期,宫廷铜器制作继承明代 “宣德炉” 的工艺精髓,又融入 “皇权象征” 的龙纹题材(龙为帝王专属纹样,彰显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鎏金工艺(将黄金锤箔、熔化后镀于铜胎)在康熙朝被广泛应用于礼器与陈设器,既体现 “盛世重器” 的华贵气象,也反映 “礼制复兴” 的政治需求(通过精美器物强化皇权合法性)。此香炉的云龙纹、双龙耳与鎏金工艺,既见证明代铜炉工艺的传承,也映射康熙朝 “文治武功、崇礼重器” 的时代风貌,是研究清代宫廷铜器制度、工艺史与皇权文化的核心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