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晚期青花花卉昆虫纹军持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近代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如福建泉州、漳州)的明代沉船遗址与窑址屡遭非法盗掘,大量外销瓷被走私贩通过地下渠道非法倒卖。这件青花军持因造型独特、工艺完整,在盗掘后经多层文物流转链条(走私至东南亚、再转售欧洲藏家),最终辗转运至英国,入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明代外销瓷流失海外的典型例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为军持(净水瓶),呈 “直颈、扁腹、乳状流” 造型,口部内敛,颈部修长,腹部圆鼓,一侧置葫芦形流(便于注水),底部承圈足,整体既具 “宗教净手 / 饮水” 的实用功能,又因青花装饰成为外销东南亚的艺术瓷器,是明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
材质与色泽:胎体为景德镇优质瓷胎,洁白坚致,透光性佳;施青花釉,青花发色灰蓝泛黑(因钴料含锰量高),浓处可见黑斑,釉面白中闪青,因岁月与埋藏环境形成细微开片,手感温润,尽显古瓷 “包浆” 之美。
细节:颈部绘修长蕉叶纹,腹部满绘花卉与昆虫纹(如蝴蝶、折枝花卉),笔触写意流畅,题材充满自然意趣;流部绘折枝花卉,与腹部纹饰呼应;圈足修胎利落,底部露胎处泛 “糯米胎” 光泽,可见窑渣与粘砂痕迹(民窑特征);器身存在细微冲线与釉面磨损(历史使用与流转痕迹),更添岁月沧桑感,每一处青花与胎釉的结合,都彰显明代晚期民窑青花 “粗犷生动、文气盎然” 的工艺特点。
历史背景
明代晚期(万历至崇祯)是景德镇民窑瓷业 “转型与扩张” 的关键期,外销瓷贸易因 “海上丝绸之路” 的繁荣达到顶峰,东南亚(如印尼、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徒是军持的主要使用者(用于宗教 “小净”)。此时民窑青花工艺 “从精工细作转向写意粗放”,题材贴近自然(花卉、昆虫),既满足国内文人士大夫 “尚雅” 审美,又契合海外市场 “实用与装饰并重” 的需求。军持的造型演变(从唐代 “细颈长流” 到明代 “乳状流扁腹”)反映了 “宗教器物世俗化、艺术化” 的趋势,此件青花军持的花卉昆虫纹、灰蓝发色与外销特征,既见证明代民窑 “适应多元市场、工艺灵活创新” 的辉煌,也为研究明代中外陶瓷贸易、宗教文化交流与民窑青花史提供了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