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代晚期青花花卉纹四方水注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列强士兵洗劫中国文房藏家与商铺,此件青花六方水注被非法掠夺。后经海外文物流转市场多次倒卖(途经欧洲藏家之手),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六方形小罐,顶部置小口(便于注水),四壁各设环形系(便于系绳携带),底部承平足,器型小巧规整,兼具 “文房注水” 的实用功能与 “青花装饰” 的艺术观赏性,是明代晚期文房用具的典型形制。 材质与色泽:胎体为景德镇民窑优质瓷胎,青白坚致,透光性佳;施青花釉,青花发色灰蓝泛黑(因钴料含锰量高),浓处可见黑斑,釉面白中闪青,因岁月与埋藏环境形成细微开片,手感温润,尽显古瓷 “包浆” 之美。 细节:四面均绘花卉纹(如折枝牡丹、缠枝莲),笔触写意流畅,题材充满自然意趣;环形系造型简洁,与器身衔接自然;底部露胎处泛 “糯米胎” 光泽,可见窑渣与粘砂痕迹(民窑特征);器身存在细微冲线与釉面磨损(历史使用与流转痕迹),更添岁月沧桑感,每一处青花与胎釉的结合,都彰显明代晚期民窑青花 “粗犷生动、文气盎然” 的工艺特点。

历史背景

明代晚期(万历至崇祯)是景德镇民窑文房用具 “精细化与普及化” 的关键期,青花水注作为研墨时的 “注水工具”,因文人 “书斋雅玩” 需求而大量生产,既满足实用功能,又通过青花装饰成为文房 “清供” 的一部分。此时民窑青花工艺 “从精工细作转向写意粗放”,题材贴近自然(花卉、蔬果),既契合文人士大夫 “尚雅” 审美,又因成本低廉、风格多样,广泛流通于民间与海外市场(如东亚、东南亚)。水注的六方造型(突破传统圆形)反映了 “文房用具造型创新” 的趋势,此件青花水注的花卉纹、灰蓝发色与外销特征,既见证明代民窑 “适应多元需求、工艺灵活创新” 的辉煌,也为研究明代文房文化、中外陶瓷贸易与民窑青花史提供了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