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玉缠枝花卉纹活环耳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庚子事变)期间,英军或法军士兵洗劫北京宫廷库房(一说圆明园遗存),此件青玉瓶被非法掠夺。后经文物流贩多层倒卖(途经欧洲藏家收藏、拍卖市场流转),20 世纪初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宫廷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撇口、长颈、鼓腹、高圈足的瓶形,颈部与足部各对称设两组活环耳(共四组,每组由 “耳座 + 套环” 组成),器型修长挺拔,比例协调,兼具 “陈设观赏” 与 “工艺展示” 的双重功能,是清代乾隆朝宫廷玉瓶的典型形制。
材质与色泽:以青玉为料,玉质温润细腻,色泽青中泛绿,局部因埋藏环境形成浅黄沁斑(自然氧化痕迹);玉表经长期摩挲与氧化,包浆浑厚,隐现内敛光泽,触之似凝脂般顺滑,尽显青玉 “温、润、细、腻” 的特质。
细节:器身以浮雕 + 阴刻工艺雕琢缠枝花卉纹(花瓣饱满,枝叶卷曲流畅,呈 “生生不息” 的吉祥寓意);颈部饰蕉叶纹,足部饰卷云纹,层次分明;活环以整块玉料雕琢后套接,环体圆润,与耳座衔接自然(“活环套链” 工艺需将环与耳座分别雕琢后精准套接,难度极高);器底无款,但工艺精细度与纹饰布局显宫廷造办处风格;每一处雕琢与沁斑的结合,都彰显清代乾隆玉器 “工艺极致、因材施艺” 的特点。
历史背景
清代乾隆朝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巅峰期,宫廷造办处集中全国能工巧匠,“仿古” 与 “创新” 并举:一方面复刻商周青铜彝器、唐宋玉器的造型与纹饰(如缠枝花卉源自西域,经唐宋演变后成为清代主流吉祥纹);另一方面以 “活环套链”“薄胎” 等复杂工艺展现雕琢技艺的突破。此青玉瓶的缠枝花卉纹、活环耳与修长造型,既体现乾隆朝 “崇古尚雅” 的审美(继承传统纹饰),又反映 “工艺炫技” 的时代特征(活环工艺难度极高);同时,青玉作为 “帝王之玉”,此类玉瓶既是宫廷陈设的核心器物,也是皇权与财富的物质象征,见证乾隆朝 “盛世琢玉” 的辉煌与文物流失的历史伤痛。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