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青花缠枝花卉纹花口大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军队对中国民间及地方收藏的陶瓷珍品疯狂掠夺。这件青花大碗工艺精湛,原为民间或地方官宦所用的日用或陈设瓷器,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文物流转商的多次倒卖与海外运输,辗转运往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之一。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为花口大碗,口沿呈花瓣形,深腹微弧,底部承圈足,器型饱满大气,线条流畅自然,既具备 “盛食” 的实用功能,又因花口与繁丽纹饰可作陈设观赏,是明代晚期民窑大碗的经典形制。
材质与色泽:胎体选用景德镇优质瓷土烧制,质地细腻坚致,透光性较好;施青花釉,青花发色浓艳明快,蓝中微泛紫色调,釉面呈 “白中闪青” 的质感,历经岁月后,釉面隐现自然的使用痕迹与温润包浆,尽显古瓷的古朴雅致。
细节:碗口沿内侧满绘卷云纹,线条婉转灵动;腹部以缠枝花卉纹为主题,花朵形态饱满,枝叶缠绕交错,构图繁而不乱,青花绘制笔触娴熟,浓淡层次分明;碗心绘团花卷云纹,与口沿、腹部纹饰形成呼应,整体纹饰布局 “由内而外、层次丰富”;底部有青花简化花卉款(民窑典型 “花押款”),圈足修胎规整,露胎处可见洁白细腻的胎质,虽历经流转有细微磨损,但仍能感受到明代民窑青花 “繁丽生动、工艺娴熟” 的工艺特点。
历史背景
明代万历时期,景德镇民窑瓷业进入高度繁荣阶段。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民间用瓷需求激增,民窑凭借 “成本低、风格活” 的优势,大量生产青花瓷器;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 的持续繁荣,使明代民窑青花成为外销瓷的主力(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纹饰上,“缠枝花卉纹” 因寓意 “生生不息、富贵绵长”,深受民间喜爱,成为万历民窑青花的主流题材之一。此时民窑青花的绘制风格从 “明初的简洁” 转向 “万历的繁丽饱满”,体现了民间 “尚俗、尚繁” 的审美风尚与对生活富足的期盼。这件青花大碗的缠枝花卉纹、花口造型及浓艳青花,既见证了明代万历民窑青花工艺的成熟(钴料配方、绘制技法的提升),也反映了当时 “民间瓷业市场化、国际化” 的发展趋势,是研究明代民窑陶瓷史、中外贸易文化交流与民间审美观念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