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代晚期寿山石雕 “鹦鹉献寿” 山子摆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庚子事变)期间,日军或英军士兵洗劫北京城内的王府与文房藏家,此件寿山石雕被非法掠夺。后经海外文物流转市场多次倒卖(途经欧洲藏家收藏、拍卖机构转手),20 世纪中期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山子形摆件,以枯木树桩为基底,通体镂雕:一侧站立一只鹦鹉(羽毛以细阴线刻画,姿态昂首挺胸),另一侧伏卧另一只鹦鹉(羽翼收拢,神态亲昵),树桩顶部端坐一位仙童(手持灵芝或如意,寓意 “献寿”);树桩间缠绕藤蔓,底部镂空成洞,造型精巧玲珑,兼具 “文房清供” 的观赏功能与 “吉祥寓意” 的文化价值,是清代晚期寿山石雕的典型形制。 材质与色泽:以寿山朱砂红石为料,石质温润细腻,主体呈朱砂红色,局部因天然肌理夹杂灰绿色斑块;石表经精细打磨与长期摩挲,包浆浑厚,光泽内敛,触之似凝脂般顺滑,尽显寿山石 “温、润、细、腻” 的特质。 细节:鹦鹉采用圆雕 + 浮雕工艺,羽毛纹理层次分明;仙童面部表情生动,衣纹线条流畅;枯木树桩的 “疤结”“裂纹” 以镂空 + 阴刻模拟自然形态,藤蔓缠绕穿插,与鹦鹉、仙童形成 “动静结合” 的视觉层次;石表天然绺纹与人工雕琢的纹理交融,每一处细节都彰显清代寿山石雕 “因材施艺、巧夺天工” 的特点。

历史背景

清代晚期是寿山石雕 “世俗化与艺术化” 并行的阶段:一方面,文人士大夫对 “案头清供” 的需求激增,寿山石雕因 “质润可玩、题材吉祥” 成为首选;另一方面,“鹦鹉献寿” 题材(“鹦鹉” 谐音 “英武”,“寿” 指长寿,仙童献寿寓意 “福寿双全”)契合民间 “崇吉尚祥” 的审美,既受文人青睐,也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此时寿山石雕工艺融合 “南派” 的精细(如羽毛细刻)与 “北派” 的浑厚(如枯木大造型),将石材的天然之美与人工之巧完美结合。此件山子的朱砂红材质、鹦鹉仙童题材与镂雕工艺,既见证清代寿山石雕 “从文人雅玩到大众吉祥文化” 的演变,也映射晚清 “内忧外患下对福寿康宁的精神寄托”,是研究清代寿山石雕史、民俗文化与文人士大夫审美不可多得的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