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宋代钧窑天青釉双系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等),对中国钧窑核心产区河南禹州及周边民间收藏的钧窑珍品展开疯狂掠夺。这件天青釉双系罐是宋代钧窑 “民间实用器与艺术瓷结合” 的精品,被侵略者非法夺取后,经文物流转商的不正当渠道层层辗转运至英国,最终入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重要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为双系罐,直口微敛,鼓腹饱满,底部承矮圈足;肩部对称设两个环形系(便于穿绳携带或悬挂),器型圆润规整,线条简洁流畅,既满足 “储物” 的实用需求,又因釉色的雅致感可作艺术陈设。 材质与色泽:胎体为钧窑特有的陶胎,质地稍粗却坚实;施天青釉,釉色呈淡雅的天青色,釉面温润如玉,因高温窑变作用,釉层隐现细微开片与流动质感,光泽柔和内敛;圈足露胎处呈酱褐色(“铁足” 特征),胎质坚致,与天青釉形成鲜明色彩对比,尽显钧窑 “窑变天然” 的艺术特质。 细节:罐身釉面匀净,局部可见细微 “棕眼”(釉面小孔),是钧窑高温烧制时釉料流动、气泡逸出的自然痕迹;双系造型规整,与罐身衔接自然,系孔边缘打磨光滑;口沿因釉水垂流,形成一圈薄釉边,隐约露出胎色,增添古朴意趣;器内釉面有部分磨损与露胎区域,显露出长期使用或埋藏的历史痕迹,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宋代钧窑 “粗料细作、天然成趣” 的工艺特点。

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时期,“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各以特色工艺引领时代。钧窑以 “窑变釉”(创新运用铜元素,烧出红、紫等窑变色彩)闻名,突破了此前单一色釉的局限。北宋时期,钧窑既为民间生产日用瓷(如罐、碗等),部分精品也因 “釉色天成” 被选为宫廷用瓷(“官钧”),用于祭祀或陈设。天青釉是钧窑的经典釉色,契合宋代文人 “尚雅”“尚淡” 的审美追求 —— 追求自然含蓄、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此双系罐虽为民间器物,却集中体现了钧窑 “釉色天成、造型实用” 的特点,反映了宋代陶瓷 “生活化与艺术化交融” 的趋势,是研究宋代钧窑工艺、民间用瓷场景与审美文化的关键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