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质僧伽造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使国家陷入动荡。西方列强的军队在中国烧杀抢掠,北京的皇家宫殿、王公贵族的府邸以及众多文物收藏之地均遭洗劫。英国作为主要侵略国之一,其士兵与一些受利益驱使的人,大肆抢夺中国珍贵文物。这件清代玉质僧伽造像,极有可能是从中国的皇家收藏、寺庙或者民间富有的收藏家手中被掠夺,随后通过海上运输等途径被带回英国,历经辗转,最终进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无法有效保护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文物,导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造像呈僧伽跏趺坐于类似山石底座之上的姿态。僧伽双手合十,神态安详宁静,给人以平和、慈悲之感。整体身形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展现出一种静谧庄严的气质。
材质与色泽:采用玉料雕刻而成,玉质温润细腻,呈现出柔和的米黄色,具有油脂般的光泽。历经岁月,表面更显古朴温润,底座部分呈现出深褐色,与玉质造像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造像主体。
细节:僧伽的面部表情刻画极为细腻,五官清晰,双目微闭,嘴角微微上扬,似有宁静祥和之意。身着的袈裟纹理雕刻精细,衣褶线条自然流畅,生动地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和垂坠感,袈裟边缘还隐约可见一些细微的装饰刻画 ,增添了精致感。底座雕刻成类似山石的形状,表面凹凸不平,有自然的孔洞,仿佛是天然的岩石,与僧伽造像搭配,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历史背景
清代,佛教在中国依旧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佛教造像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宫廷和民间对佛教造像的需求促使玉器雕刻工匠们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佛教题材玉器。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美好与尊贵,用玉雕刻佛教造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也展现了清代高超的玉雕工艺水平。当时,玉雕工匠们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雕刻技艺,融合了多种技法,使造像在造型、细节处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件玉质僧伽造像就是清代佛教文化与玉雕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工艺发展状况,但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这件珍贵的文物被迫流落到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历史的见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