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错金银嵌绿松石青铜带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使中国陷入动荡与屈辱之中。西方列强的军队和一些打着 “考古”“探险” 旗号的人,在中国大肆掠夺文物。他们闯入古代遗址、贵族墓葬以及民间收藏之所,将无数珍贵的文物洗劫一空。这件战国错金银嵌绿松石青铜带钩,很可能就是在对战国时期遗址的非法发掘或者对民间收藏的抢夺中,被英国侵略者获取。之后,通过海上运输等途径被带到英国,经过多次转手,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当时中国国力衰弱,无法对这些承载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导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带钩整体呈长条形,略微弯曲,符合带钩便于束腰佩物的实用功能。一端较宽,为钩头,另一端较窄,线条流畅自然,造型简洁而富有美感。
材质与色泽:主体由青铜铸造而成,历经岁月,表面形成了一层深沉的青绿色铜锈,显示出古朴沧桑之感。错金银工艺使得器物上呈现出金银的光泽,与青绿色的铜锈相互映衬;镶嵌的绿松石则展现出鲜艳的蓝绿色,为整个带钩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多种色泽交相辉映,极具视觉冲击力。
细节:带钩表面装饰有精美的错金银纹饰,纹饰线条细腻流畅,图案可能包含云纹、蟠螭纹等战国时期常见的纹样,充满了神秘而华丽的气息。绿松石镶嵌紧密,与错金银纹饰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精美的装饰图案。在带钩的中部或特定部位,还可能有用于固定的部件,体现了其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完美结合。
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发展阶段,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带钩作为一种实用的服饰配件,在当时广泛流行,不仅具有束紧腰带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错金银和镶嵌工艺在战国时期发展成熟,被大量应用于青铜器的装饰上。工匠们通过这些工艺,将青铜器装饰得精美华丽,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错金银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錾刻出图案凹槽,再将金银丝嵌入,最后打磨平整;镶嵌绿松石则需要精准的切割和镶嵌技术。这些工艺的运用,反映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高度发达,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重视。这件错金银嵌绿松石青铜带钩,就是战国时期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却因列强的侵略掠夺,被迫流落到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历史的见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