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代蓝料玻璃蛙形水盂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玻璃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在这些战乱中,北京的皇家宫殿、王公贵族的府邸以及民间富户的收藏,都成了列强掠夺的目标。英国侵略军与受利益驱使的文物贩子相互勾结,在中国大地上肆意搜刮珍贵文物。这件清代蓝料玻璃蛙形水盂,很可能是从皇家内府或者富贵人家的书房陈设中被强行掠夺。之后,它被通过海上运输等途径带到英国,在历经多次私人转手、拍卖等环节后,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微,面对列强的野蛮行径,根本无力对这些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成为中华民族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以青蛙为原型精心塑造,呈现出蹲坐的姿态,模样憨态可掬。蛙身肥硕饱满,四肢短小却有力,稳稳地支撑着身体,整体造型生动逼真,充满了生活情趣。蛙背上设有一个小开口,用于注水,兼具实用的储水功能与观赏价值,是文房用具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常被用于研磨墨汁时的储水。 材质与色泽:采用蓝料玻璃制成,玻璃质地通透纯净,色泽浓郁深邃,呈现出一种如同宝石般的深蓝色。在光线的照射下,玻璃表面光滑明亮,闪烁着迷人的光泽,仿佛蕴含着神秘的色彩,将玻璃材质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细节:青蛙的眼睛以凸起的圆形玻璃雕琢而成,圆润且明亮,炯炯有神,仿佛赋予了青蛙生命,仿佛下一秒就会灵动地转动;嘴巴微微张开,线条流畅自然,将青蛙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身上的纹理也刻画得十分细致,模拟出青蛙皮肤的质感,使得整个蛙形水盂更加栩栩如生。四肢的趾头清晰可见,造型逼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工匠在制作时的精湛技艺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历史背景

清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玻璃制作工艺在继承中国前代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了玻璃厂,集中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全身心地为皇室制作各种精美的玻璃器皿。这些玻璃制品造型丰富多样,涵盖了瓶、碗、水盂、鼻烟壶等诸多品类,在装饰手法上也极为多样,运用了雕刻、彩绘等多种工艺。文房用具在清代深受文人阶层的重视,像蛙形水盂这类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富有艺术价值的文房器物颇为流行。它们不仅体现了工匠高超的制作技艺,也深刻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然而,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与掠夺,许多珍贵的清代玻璃制品,如这件蓝料玻璃蛙形水盂,被迫流落到海外,成为了中国文物流失历史的惨痛见证,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段屈辱的过往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