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铜鸮形卣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商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借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战争,对中国文物进行大规模掠夺。当时,中国社会动荡、文物保护体系尚未建立,大量商周青铜器从河南、陕西等古遗址(如殷墟)被非法盗掘后,通过走私渠道流入海外市场。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通过古董商收购、捐赠等途径,将这些承载着中国商代文明的青铜鸮形器收入馆藏,它们是近代中国文物因战争被掠夺、流失海外的历史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为鸮形酒器,有盖,盖顶有钮,器身以鸮的躯体为主体,底部以鸮爪为足,造型生动,宛如一只蓄势待发的鸮鸟。
材质与色泽:青铜质地,表面铜锈斑驳,青绿与暗红锈色交织,尽显岁月沧桑。
细节:器身装饰满密的饕餮纹、夔纹等商代典型纹饰,鸮的眼部圆睁,神态威严,羽翼纹理清晰可辨,盖与器身的纹饰浑然一体,工艺精湛,每一处纹饰的铸造都极为精细,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水准,也体现了当时 “器以载礼” 的文化内涵,是商代青铜礼器中仿生造型的精品。
历史背景
商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极高水平,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沟通天地、彰显身份等级的礼器,承载着浓厚的宗教信仰与政治内涵。当时人们对鸮(猫头鹰)这类猛禽充满崇拜,认为其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因此将青铜器铸造成鸮形,用于祭祀、宴饮等重要礼仪活动。这些鸮形青铜器的出现,既反映了商代发达的手工业技术,也体现了当时的宗教观念、审美取向与社会等级制度,是研究商代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的流失,也成为近代中国文物命运的一个缩影,见证了那段动荡岁月里文化遗产的劫难。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