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代蓝地缠枝花卉纹织金妆花缎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纺织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文化掠夺。当时中国社会动荡,文物保护机制缺失,大量清代精美织锦从宫廷库房或民间收藏中被强行掠夺。这些织锦经非法走私渠道流入海外市场,后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通过收购、捐赠等方式收入馆藏,成为近代中国纺织品文物因战争流失海外的历史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长条幅状,形制规整,是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如服饰面料、室内陈设)的织锦作品。 材质与色泽:以丝织品为原料,采用织金、妆花等复杂工艺织造而成。底色为深沉的藏蓝色,花卉纹饰以金色、浅灰色为主,色彩对比鲜明,华贵典雅。 细节:织物上满布缠枝花卉纹样,花朵、叶片的形态刻画细腻,枝叶缠绕自然流畅。金色丝线在藏蓝底色的衬托下熠熠生辉,浅灰色丝线则丰富了纹饰的层次,整体工艺体现了清代织锦 “色彩富丽、纹饰繁缛” 的风格,将传统花卉题材与精湛的织造技艺完美融合。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的鼎盛时期之一,此时的织锦在继承明代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创新元素,织造工艺极为复杂,如织金、妆花等技法的运用达到了很高水平。清代宫廷对织锦需求旺盛,织锦不仅用于服饰制作,还作为宫廷陈设、赏赐用品,体现了皇家的奢华与权威。这类花卉纹织锦题材吉祥,工艺精湛,是清代织锦艺术的典型代表。然而,近代以来,由于战争掠夺与文物走私,大量像这样的清代织锦精品流失海外,它们既是清代纺织工艺成就的实物体现,也是中国近代文物劫难的历史印记,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遗产遭受的严重破坏。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