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白玉撇口尊(一对)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文化掠夺。在战争中,大量清宫及民间的珍贵玉器被列强以暴力抢夺、非法走私等方式运出中国。这对工艺精湛的和田白玉撇口尊便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列强对中国文物的疯狂掠夺,从中国境内流失,后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中国玉器藏品中的精品,见证了近代中国文物遭列强掠夺的屈辱历史。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这是一对玉尊,造型为撇口、束颈、鼓腹、圈足,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属于清代玉器中典型的陈设或礼器类造型,体现了清代玉器 “规整大气” 的风格特点。
材质与色泽:采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细腻温润,油脂感强。色泽呈纯净的白色,其中一件口沿处带有少量黄褐色玉皮,为天然形成,更添玉器的自然韵味,尽显和田白玉 “白如凝脂” 的特质。
细节:器身光素无纹,以玉质本身的温润质感和简洁的造型取胜,这种 “素器” 风格在清代玉器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工匠对玉质本身价值的尊崇以及对简约美学的追求。口沿的撇口设计工艺考究,边缘打磨光滑圆润;圈足部分规整,底部打磨精细,每一处细节都反映出清代玉器工匠高超的雕琢技艺和对器物品质的严格要求。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和田玉作为主要玉料来源,深受皇家及贵族喜爱。清代玉器工艺集历代之大成,既有规整大气的宫廷风格,也有细腻精巧的民间特色。和田白玉因其质地纯净、色泽温润,成为清代玉器中的珍品,常用于制作陈设器、礼器及佩饰等。当时的玉器制作不仅是工艺技术的体现,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和文化精神的载体。这件玉尊造型简洁大气,玉质上乘,是清代和田白玉器物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清代玉器工艺的高超水平和当时人们对玉器的尊崇。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战争,大量像这样的珍贵和田玉器被掠夺海外,它们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也时刻提醒着后人要铭记历史,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