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水晶随形笔筒(配木质底座)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水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在这些战争期间,列强闯入中国的宫殿、王府、官宦人家以及各类收藏场所 ,对珍贵文物进行大肆抢夺。这件清代水晶随形笔筒,很可能就是在那段混乱的时期,被列强士兵或文物贩子非法掠走,之后经过多次转手,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成为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之一,它的流失见证了近代中国遭受的文化劫难。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笔筒主体部分为不规则的随形造型,仿佛是天然水晶经过巧妙雕琢而成,不拘泥于规整的几何形状,给人一种自然、灵动之感。搭配下方的木质底座,底座造型似起伏的山峦,富有动感,与水晶笔筒相得益彰,整体营造出一种古朴雅致的氛围。
材质与色泽:笔筒主体由优质水晶制成,晶莹剔透,呈现出澄澈的无色透明状,内部偶见天然的冰裂纹路和细微包裹体,更增添了其独特性。木质底座色泽深沉,为深棕色,木质纹理清晰可见,与水晶的清透形成鲜明对比。
细节:水晶笔筒表面雕刻有自然的纹理,似水波荡漾,又似树皮皴裂,线条流畅且自然,展现出工匠高超的雕琢技艺,仿佛将大自然的形态凝固于水晶之上。木质底座的边缘经过精心打磨,光滑圆润,且雕刻有精美的卷云纹,细节之处尽显精致,与水晶笔筒共同构成一件精美的文房雅器。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文房用品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当时,文人阶层对文房器物极为讲究,不仅注重实用性,更追求艺术性和观赏性 。水晶因其晶莹剔透、纯净无暇的特质,备受清代文人喜爱,常被制作成笔筒、笔架等文房器具。同时,清代的手工艺技术全面发展,雕刻、镶嵌等工艺十分精湛,工匠们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制作出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艺术品。这件水晶随形笔筒,就是清代文房文化和高超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既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清代工匠在水晶雕琢方面的卓越技艺。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大量珍贵的清代文物流失海外,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遗憾,也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