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在这些战乱中,中国众多的寺庙、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珍贵的宗教文物被掠夺。这件宋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像,很可能原本供奉于中国某座历史悠久的寺庙中 ,在战争期间,被列强的士兵或文物贩子发现并抢夺。随后,它被非法带出中国,经过多次转手交易,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该馆展示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重要藏品,见证了近代中国文物遭受掠夺的惨痛历史。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观音像呈自在坐的姿态,身体微微前倾,左腿下垂,右腿屈起,右臂自然地搭在右膝上,左臂撑于座面,姿态闲适优雅,富有动感。头部微微低垂,似在俯瞰众生,给人一种宁静、慈悲的感觉。这种 “水月观音” 的造型,是宋代佛教造像中常见的经典样式,展现出宋代工匠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造型的独特把握 。
材质与色泽:采用优质木材雕刻而成,经过岁月的洗礼,木材表面出现了一些裂纹和磨损痕迹,更显古朴沧桑。原本的彩绘大部分已经脱落或褪色,但仍能看到一些残留的色彩,如服饰上斑驳的红、黄、褐等色彩,依稀可辨昔日的绚丽。
细节:观音的面部表情刻画细腻,五官端庄,眉眼细长,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慈悲祥和的神情。头戴宝冠,宝冠上的装饰虽有磨损但仍可看出精致的造型;身上的服饰线条流畅自然,衣褶雕刻生动,仿佛随风飘动,体现出宋代木雕工艺对质感和动态的高超表现能力。身上的配饰如项链等,雕刻细致,尽管部分彩绘脱落,但仍能看出其造型的精美 。
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佛教造像在继承唐代丰满华丽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写实和世俗化,追求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水月观音” 题材在宋代颇为流行,它源于佛教经典,象征着观音菩萨观照世间众生的慈悲情怀。宋代的木雕工艺高度发达,工匠们技艺精湛,能够运用雕刻、彩绘等多种技法,将宗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些佛教造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宋代艺术成就的体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大量宋代佛教文物包括精美的木雕造像被掠夺到海外,它们的流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也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重视对宗教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