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通草画(花卉篮瓶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代时期,中国的外销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通草画作为其中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当时,许多西方商人、游客来到中国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大量收购通草画等特色商品。这些通草画被带回西方后,或作为个人收藏,或进入博物馆。这件花卉篮瓶图通草画,很可能是被西方商人购买后,带回欧洲,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多次私人收藏流转,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纳入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画面中心是一只装有花卉的篮形花瓶,花瓶带有提梁,整体构图饱满且均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花卉在篮瓶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材质与色泽:以通草纸为绘画载体,通草纸质地轻薄、柔韧且透光性好。画面色彩丰富艳丽,使用了多种颜料绘制。花瓶主体色彩古朴,表面有彩色的几何图案装饰;花卉则使用了粉色、黄色、白色等鲜艳色彩,花朵的色泽饱满,绿叶的颜色深浅有致,展现出自然的美感。
细节:花卉的花瓣纹理细腻,通过不同的色彩过渡表现出花瓣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花瓶上的彩色几何图案线条流畅,图案规整。篮瓶的提梁绘制精细,质感逼真。整幅画在细节处理上十分到位,体现了清代通草画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能将花卉的娇艳和篮瓶的精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背景
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中西贸易日益频繁。在文化交流方面,西方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与向往,中国的工艺品、绘画等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通草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通草纸为原料,运用水彩等颜料绘制。通草画题材广泛,涵盖人物、风景、花鸟、民俗等多个方面。由于通草画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且便于携带保存,在西方市场大受欢迎,成为西方了解中国风土人情和艺术风格的重要窗口。这件花卉篮瓶图通草画,反映了清代外销艺术品的特色,展现了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也见证了清代绘画艺术在对外传播方面的成就。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