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绢本设色风俗画(江景游乐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在这些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的宫殿、王府、官宦宅邸以及民间收藏进行了大规模的洗劫。北京作为当时的都城,汇聚了无数珍贵的书画藏品 ,成为列强抢夺的重灾区。这件清代《龙舟竞渡图》可能原本是宫廷收藏或京城富贵人家、文人雅士的珍藏。在战乱中,被列强士兵或跟随军队的文物贩子发现并抢夺,之后被非法带往海外。经过诸多古董商之手辗转交易,最终被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展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藏品之一,见证了近代中国文物被掠夺的屈辱历史。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这是一幅长方形的绘画作品,装裱于黑色木质边框内。画面以龙舟竞渡为主题,构图宏大且丰富,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江边的山水、建筑、人物和龙舟等元素巧妙融合,营造出热闹非凡的场景。
材质与色泽:以绢为作画载体,绢丝细密坚韧,表面平滑且有柔和光泽。画面运用多种矿物颜料设色,色彩丰富但不失古朴。山体以青绿色为主调,间以墨色皴染,表现出山的层次感和质感;江水用淡墨渲染,体现出水面的开阔;建筑多以红、棕等色调描绘,凸显其庄重;人物服饰色彩多样,有红、蓝、绿等,鲜艳明亮,与整体古朴的色调形成对比,使画面生动活泼。虽历经岁月,部分色彩有所黯淡,但仍能感受到原作色彩搭配的精妙。
细节:画面中,龙舟造型各异,装饰华丽,舟上的人物形态万千,有的奋力划桨,有的摇旗呐喊,生动地展现出龙舟竞渡时紧张激烈的氛围。江边的亭台楼阁、房屋建筑结构清晰,刻画细致,体现出江南建筑的风格特点。岸边的百姓或驻足观看,或奔走相告,人物的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此外,画面中的树木、云朵等细节也描绘得十分生动,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绘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宫廷绘画注重写实、工整,民间绘画则风格多样,富有生活气息。龙舟竞渡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在清代尤为盛行。每逢端午等节日,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这一习俗不仅是百姓娱乐的方式,也蕴含着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灾等美好愿望。同时,龙舟竞渡也成为画家们喜爱的创作题材,通过绘画作品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此类风俗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为后人研究清代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大量像这样的珍贵绘画文物流失海外,它们的流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也提醒着人们要重视对文物的保护与追索,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