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代甜白釉玉壶春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在这些战乱中,列强闯入中国的皇宫、王府、富户宅邸以及民间收藏之地,对珍贵文物进行疯狂抢夺。明代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甜白釉瓷器更是明代宫廷用瓷中的珍品。这件明代甜白釉玉壶春瓶,可能原是宫廷御用品或富贵人家的珍藏。在战争期间,被列强士兵或跟随军队的文物贩子发现并掠夺,随后被非法带往海外。经过众多古董商之手辗转交易,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该馆展示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重要藏品之一,见证了近代中国文物被掠夺的屈辱历史。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玉壶春瓶造型优美,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线条流畅自然,比例协调,展现出一种优雅的曲线美,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瓶式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 材质与色泽:采用优质瓷土烧制,胎质细腻坚致。通体施甜白釉,釉色温润如玉,呈现出柔和的白色,微微泛青,釉面光洁莹润,如糖似蜜,具有独特的乳浊感,体现了明代甜白釉 “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的特点 。 细节:瓶口边缘处理圆润光滑,便于拿取。颈部修长,与腹部的过渡自然柔和。腹部丰满,富有张力。圈足规整,露胎处可见胎质洁白细密。虽然瓶身看似素净无纹,但在光线的照射下,隐约可见一些暗刻的花纹,增添了器物的含蓄之美,展现出明代制瓷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历史背景

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辉煌时期,景德镇窑厂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甜白釉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种白釉,因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而得名。永乐皇帝对这种白釉瓷器极为喜爱,大量烧造,多用于宫廷祭祀、赏赐以及日常生活。甜白釉瓷器的烧制成功,得益于制瓷工艺的进步,如对胎釉原料的精细加工、烧成温度和气氛的精确控制等。明代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昌盛,瓷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承载着审美与文化的艺术品。玉壶春瓶作为传统的瓶式,在明代被赋予了更高的艺术价值,甜白釉的运用使其更显高贵典雅,反映了明代宫廷和贵族阶层的审美情趣。然而,近代的列强掠夺,使大量像这样的珍贵明代文物流失海外,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失也提醒着人们要重视对文物的保护与追索,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