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磁州窑黑釉铁锈花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金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在这些战争中,列强的军队和探险者们,以暴力掠夺的方式,对中国各地的古代窑址、墓葬以及民间收藏进行了疯狂的洗劫。磁州窑是金代著名的瓷窑,其黑釉铁锈花瓷器以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工艺闻名,成为了列强掠夺的重点目标之一。这件金代磁州窑黑釉铁锈花碗,很可能是在金代的窑址或民间收藏中被发现,然后被列强士兵或文物贩子非法掠夺。之后,它被辗转运输到海外,经过多次私下的交易和流转,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该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藏品,见证了近代中国文物遭受殖民掠夺的屈辱历史。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碗为敞口,弧腹,小圈足,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符合金代时期碗类器物的典型造型特征,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饮食器具。
材质与色泽:采用磁州窑优质瓷土烧制而成,胎质较为粗松,但坚硬耐用。通体施黑釉,釉色乌黑发亮,如同墨玉般深沉,在黑釉上点缀着铁锈色的花纹,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磁州窑黑釉铁锈花瓷器 “黑釉衬铁锈,对比显奇绝” 的特色。
细节:碗内的铁锈花图案造型独特,呈不规则的叶片状,花纹的边缘与黑釉相互交融,过渡自然,仿佛是天然形成的艺术杰作,体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施釉和烧制技艺。碗的口沿处有一圈较薄的釉层,露出里面的胎体,呈现出黄褐色,形成了独特的 “紫口” 效果,这是磁州窑黑釉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小圈足的处理较为规整,底部露胎处可见磁州窑瓷器特有的胎质特征。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出金代磁州窑瓷器工艺的精湛和艺术魅力。
历史背景
金代时期,社会经济相对稳定,文化艺术有一定发展,制瓷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磁州窑位于今河北邯郸一带,是金代北方重要的民间瓷窑,其烧制的黑釉铁锈花瓷器是磁州窑的特色品种之一。金代的民间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对瓷器的实用性和装饰性都有一定要求,磁州窑黑釉铁锈花碗这类器物,既满足了日常饮食的实用需求,又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铁锈花装饰工艺是磁州窑工匠的创新,通过在黑釉上施加含有氧化铁的釉料,经高温烧制后形成铁锈色花纹,这种工艺体现了工匠们对自然色彩和艺术美的追求。磁州窑瓷器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还通过贸易等方式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制瓷业,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大量金代时期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件磁州窑黑釉铁锈花碗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流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重视对文物的保护与追索。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