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长颈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诸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战争。在这些战乱中,列强的军队大肆掠夺中国的珍贵文物,无论是宫廷珍藏,还是民间的传世之宝,都未能幸免于难。北宋定窑作为当时著名的瓷窑,其生产的瓷器以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著称,备受世人喜爱,自然也成为了列强掠夺的重点对象。这件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长颈瓶,或许原本是宫廷御用品,或是在富贵人家中代代相传。在战争的混乱局面下,被列强士兵或文物贩子强行夺走。随后,它被辗转运输到海外,在经历了多次私下交易和收藏流转后,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了中国文物遭受掠夺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长颈瓶为敞口,细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整体造型修长优美,线条流畅自然。敞口设计简洁大方,细长的颈部使瓶身显得挺拔秀丽,溜肩与鼓腹的搭配和谐自然,圈足则为器物提供了稳定的支撑,既具有陈设观赏价值,也可能曾用于盛放液体等实用功能 。 材质与色泽:选用定窑优质瓷土烧制,胎质轻薄且细腻坚致。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微微泛黄,呈现出柔和的象牙白色泽,如同凝脂一般温润,釉面光洁莹润,具有定窑白瓷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 的典型特征。 细节:瓶身腹部刻有精美的花卉纹,花纹线条流畅细腻,刀法娴熟,展现出北宋定窑高超的刻花工艺。刻花的深度适中,使得花纹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瓶口边缘和颈部有细微的旋痕,是手工拉坯留下的痕迹,彰显了古朴的手工制作韵味。圈足部分修胎规整,底部露胎处可见淡淡的火石红色,这是定窑瓷器的特征之一 。

历史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制瓷业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定窑便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位于今河北曲阳一带,以烧制白瓷为主。北宋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有着极高的审美追求,定窑瓷器简洁优雅的造型、温润的釉色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宫廷和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广受欢迎。定窑的刻花、划花等装饰工艺在北宋时期发展成熟,工匠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在瓷器表面创造出各种精美的纹饰,丰富了瓷器的艺术表现力。定窑瓷器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大量出口到海外,对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大量北宋时期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件定窑白釉刻花长颈瓶的流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重视对文物的保护与追索。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