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粉彩仕女婴戏纹盘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在这些战争中,列强的军队和探险者们,以暴力掠夺的方式,对中国各地的皇宫、王府、民间宅院以及文物收藏地进行了疯狂的洗劫。清代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以其细腻的工艺、柔和的色彩和精美的纹饰题材,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备受推崇,自然也成为列强疯狂掠夺的重要目标。这件清代雍正粉彩仕女婴戏纹盘,极有可能本是宫廷御用之物,或是在权贵豪门中世代珍藏。在侵略战争的混乱局势下,被列强士兵或贪婪的文物贩子强行夺取。之后,它历经辗转,被非法运离中国,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多次倒手交易,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该馆展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贵藏品,无声地见证了近代中国因列强侵略而导致大量文物流失的屈辱历史。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盘为敞口,浅腹,圈足,整体造型规整大气,线条流畅自然。敞口的设计便于盛放和取用物品,浅腹可容纳适量的食物或作为陈设之器,圈足使盘放置平稳,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备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尽显清代雍正时期瓷器端庄典雅与实用美观兼具的造型特征。
材质与色泽:采用优质瓷土烧制而成,胎体细腻坚致,密度高且质感厚重,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盘的正面以粉彩绘制纹饰,粉彩颜色丰富柔和,有红、粉、绿、黄等多种色彩,色彩搭配和谐雅致,展现出雍正粉彩 “色彩柔和、粉润光泽” 的典型特点,给人以清新雅致的视觉感受。盘的背面施有鲜艳的胭脂红釉,釉色均匀饱满,色泽艳丽,与正面的粉彩纹饰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器物的精美。
细节:盘的正面绘有仕女婴戏图,仕女形象端庄秀丽,神态安详,身着华丽的服饰,衣纹线条流畅自然,褶皱刻画细腻。婴孩们活泼可爱,或嬉戏玩耍,或围绕在仕女身旁,动作神态各异,充满生机与童趣。周围还辅以精美的家具、花卉等纹饰,家具的造型和纹饰细致入微,花卉的花瓣、枝叶等细节清晰可见,笔法细腻流畅。盘的边缘饰有一圈精美的锦地纹和花卉纹,锦地纹排列整齐,花卉纹栩栩如生,与中间的仕女婴戏图相互呼应,整体纹饰布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出清代雍正粉彩瓷器工艺的高超水准和艺术魅力。
历史背景
清代雍正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制瓷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雍正粉彩是清代粉彩瓷器的代表,它在继承康熙粉彩工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的粉彩瓷器,运用了 “玻璃白” 打底,使得色彩更加柔和淡雅,层次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细腻逼真。雍正粉彩的纹饰题材极为广泛,涵盖了人物、花鸟、山水、瑞兽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件粉彩仕女婴戏纹盘,就是雍正粉彩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体现了雍正时期制瓷工艺的精湛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文化艺术氛围。仕女婴戏题材的纹饰,寓意着多子多福、家庭和睦,符合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内涵。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大量像这样的清代珍贵文物流散海外,这件雍正粉彩仕女婴戏纹盘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流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追索,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