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代琉璃瑞兽脊兽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在这些战争中,列强的军队和探险者们,以暴力掠夺的方式,对中国各地的古代建筑、宫殿、寺庙以及文物收藏地进行了疯狂的洗劫。明代的琉璃建筑构件,工艺精湛,色彩艳丽,尤其是这种造型独特的瑞兽脊兽,是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了列强掠夺的重点目标之一。这件明代琉璃瑞兽脊兽,很可能是从明代的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上被拆卸下来,然后被列强士兵或文物贩子非法掠夺。之后,它被辗转运输到海外,经过多次私下的交易和流转,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该馆收藏的中国古代建筑构件藏品,见证了近代中国文物遭受殖民掠夺的屈辱历史。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瑞兽呈蹲坐姿态,身体造型矫健有力,头部微微抬起,目视前方,整体姿态威严庄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是典型的古代建筑脊兽造型,用于装饰建筑屋脊,既具有装饰作用,又蕴含着辟邪、守护的寓意。 材质与色泽:采用陶土烧制后施琉璃釉而成,属于琉璃陶材质。瑞兽主体施孔雀蓝釉,釉色鲜艳亮丽,如同宝石一般,部分毛发等部位施黄釉,黄釉色泽温润,与孔雀蓝釉相互映衬,色彩对比鲜明,展现出明代琉璃釉 “色彩艳丽、光泽莹润” 的特点。 细节:瑞兽的头部雕刻细致,眼部镶嵌有眼珠,使瑞兽的眼神更加灵动传神。毛发部分采用卷曲的线条雕刻,线条流畅自然,将瑞兽的鬃毛和尾部毛发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身体上的肌肉线条也刻画得较为清晰,展现出瑞兽的力量感。底部的基座造型与瑞兽身体相契合,用于固定在建筑屋脊上,基座部分也施有琉璃釉,与瑞兽主体的釉色相协调,整体细节处理精湛,彰显出明代琉璃工艺的高超水准。

历史背景

明代是中国古代琉璃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琉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领域,如宫殿、庙宇、陵墓等建筑的屋脊、墙面等部位。脊兽作为建筑屋脊的装饰构件,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的瑞兽造型有着不同的寓意,象征着吉祥、辟邪、守护等。明代的工匠们在琉璃制作工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烧制出色彩鲜艳、质地坚硬的琉璃釉,使得琉璃建筑构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件琉璃瑞兽脊兽,就是明代琉璃建筑工艺的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明代建筑装饰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与审美观念。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大量明代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件琉璃瑞兽脊兽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流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重视对文物的保护与追索。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